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们享受健康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不少人对二手烟愈发排斥,在一些公共场所,时常发生吸烟权与健康权的博弈。
    10月1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南郑州地铁5号线,一男子在车厢内抽烟,多位乘客上前劝阻反被男子辱骂;今年7月底,乘客祁女士和家人乘坐K423次绿皮火车从江西景德镇到九江时,发现车厢连接处吸烟的情况很严重,短短的几节车厢就有十几个吸烟者,包括一名列车员,她上前劝阻发生冲突,引发舆论关注……这类事件并不少见。
    公共场所吸烟为何禁而不止?禁烟如何加大执行力度?公共场所禁烟是否应该更进一步,全面推动室外部分区域、绿皮火车等地方禁烟?如何发挥一些特殊人群的带头作用?
    问题篇
    公共场所的烟头为何难以摁灭?
    ◎ 关育兵
    如今,在城市的商场、超市、理发店、餐馆等公共场所,“吞云吐雾”者并没有绝迹。这不禁让人想问: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么多年了,这些地方的烟头为何总是摁不灭?
    立法不足。我国除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至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公共场所禁烟法律,各地只能依靠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由此导致禁烟宽严不一。即便在有明确禁烟规定的地方,执法主体不明、职责交叉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都涉及控烟工作,“都管却都不严管”,且有限的执法资源面对遍布城市的吸烟行为犹如杯水车薪。罚款标准偏低甚至没有标准可循,对违规者难以形成有效威慑,执法也常遭遇抵触与争执。
    文化惯性。在我国,“敬烟”长期被视为社交礼仪,是拉近距离、表达友好的重要方式。这种文化基因使得吸烟在许多人眼中不仅是个人习惯,更是难以舍弃的社交互动形式。与此同时,社会对吸烟的容忍度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年长者多视吸烟为寻常行为,而年轻一代则对二手烟危害有更清醒的认识。这种社会观念的断层,使得禁烟举措在落地时常常遭遇无形的阻力。
    监管无力。公共场所的特殊性也为禁烟带来挑战。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管理主体各异,监管严格程度参差不齐。地铁车厢等封闭空间监管相对严格,而站台、楼梯间等过渡区域则常成为监管盲区。许多公共空间在设计之初未能充分考虑控烟需求,缺乏专门的吸烟区规划,或吸烟区设置不合理,未能与无烟区形成有效隔离。这些空间设计的缺陷,无形中为违规吸烟行为提供了容身之所。与此同时,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面对违规吸烟行为时,常因缺乏强制权而束手无策,一旦遇到态度强硬的吸烟者,往往无计可施。
    利益牵绊。烟草行业贡献的巨额税收,使得部分地方在推进控烟工作时难免有所顾虑。某些公共场所的经营者也担心严格禁烟会导致客源流失,对场内的吸烟行为采取默许态度。
    吸烟成瘾。对于烟民而言,吸烟已成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烟瘾来袭时的焦虑与不适常常轻易战胜社会公德的约束。特别是在长途旅行、高压工作等特殊情境下,吸烟者的自制力更为薄弱,对禁烟规定的遵守意愿也随之降低。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一张难以轻易打破的网。在健康权与所谓“吸烟权”的博弈中,理解这种复杂性,或许能为我们探索更有效的禁烟措施提供思路。
    措施篇
    以多元共治打造无烟公共空间
    ◎ 殷建光
    公共场所的清新空气,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公共福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污染环境,更让他人被动吸入有害烟雾,损害健康。加大公共场所的禁烟力度,以人性化方式引导烟民不“吞云吐雾”,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需要多元力量介入,协同努力,才能让“烟味”退场,让清新常驻。
    宣传先行,既予以警示,也用心引导。在一些地方,公共场所的禁烟宣传多是“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等冰冷标语,虽有提醒作用,却难以触及人心。真正有效的宣传应带着温度与共情,比如,“你点燃的烟,正在悄悄缩短陪伴亲人的时间”“每一缕二手烟,都是对他人健康的隐形伤害”等等,用创意触动人心,用善意唤醒公德,比生硬的禁令更有力量。同时,禁烟宣传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封闭空间,人员密集的景区、广场、校门口等也应纳入宣传范围,通过广播循环提示、电子屏滚动科普、志愿者现场劝导等方式,让“公共场所吸烟损人害己”的观念深入人心,减少吸烟冲动。
    人技协同,织密防控网络。在公共场所禁烟,可在重点区域安装烟雾报警器、智能监控设备,一旦检测到吸烟行为,立即触发声光提醒,既警示吸烟者,也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介入。据报道,深圳已推出控烟投诉小程序“别抽啦”,设有匿名投诉、控烟志愿者活动、戒烟中心等服务,主页设有“蓝黑榜”,黑榜会显示各个场所的投诉工单,由控烟督导员上报。同时,人的作用不可或缺,商场导购员、车站乘务员、景区工作人员、校门口的保安等可兼职禁烟劝导员,挂牌上岗,用礼貌劝阻代替强硬制止。各地也应鼓励公众对公共场所的违规吸烟和管理不善现象“随手拍、及时报”。
    惩教结合,让惩戒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对不听禁烟劝阻、情节严重者,可依据法律法规处以罚款,也可安排其参与公共场所卫生打扫等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惩戒之外,教育更关键,通过观看控烟科普片、签署文明承诺书等方式,让吸烟者真正认识到他人被动吸烟的危害。
    统一制度,健全法规。各地应完善禁烟法规,明确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主体,全国层面也可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禁烟的场所范围、处罚标准、执法流程,尽可能减少执法模糊地带,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公众维权有据可查,避免因标准模糊导致管理漏洞和执法无力。
    当然,公共场所禁烟也要“疏堵结合”。在远离人群、通风良好的区域设置标准化的吸烟区甚至是吸烟室,配备灭烟装置、通风系统和醒目标识,既满足烟民需求,又避免二次污染。
    推广篇
    让禁烟覆盖更多人流密集场所
    ◎ 江德斌
    在公众越来越关注无烟健康环境建设之下,禁烟应从室内公共场所覆盖到更多室外公共场所。
    从今年3月中旬起,上海率先在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商圈等8个人群密集的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自6月起,又将迪士尼、乐高乐园等13个场所纳入室外二手烟控制范围,至此,室外控烟示范场所覆盖该市16个区。
    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尚且难以治理。室外“游烟”因空间范围的不固定、吸烟行为的不可测,偶然因素多,治理起来更复杂。但上海却迎难而上,既出台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相关制度,又宣传倡导“室外不随处吸烟”,并在“游烟”高发区,发挥场所管理方(如管委会、物业)及场所内各业态单位的作用,设街道卫生专员在高峰时段徒步巡查,对“吸烟高发点位”进行轮岗值守,控烟志愿者对烟民进行劝导,形成全天候、立体化的动态监管网络。
    上海的实践值得借鉴。同样值得学习的还有北京,《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凡是“带顶儿”“带盖儿”的室内公共场所均全面禁烟。同时,近年来,北京不断创建“控烟示范街区”,比如什刹海、后海酒吧街等整个示范街道实现无烟,包括治理“游烟”。
    从多地的成功经验看,在全面推广实施公共场所禁烟时,要科学划定禁烟边界,应结合人流密度、功能属性等因素,先将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医院出入口、体育场馆观众席等重点区域纳入强制禁烟清单,待控烟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扩大禁烟场所,避免冒进引发抵触。
    除了禁烟应覆盖更多室外公共场所,还应覆盖所有交通工具。据“半月谈”微信公众号10月27日报道,在我国,高铁、飞机、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已禁烟,但普速列车即绿皮火车仍保留着吸烟区。车厢连接处烟雾缭绕,旅客经过掩鼻而行;二手烟弥漫车厢,乘客被迫呼吸污浊的空气……这是近期该媒体记者在T41次列车上看到的场景。
    绿皮火车禁烟不应“掉队”,这种车虽没有完全封闭,但空气流通不畅,吸烟区的烟雾往往会随风飘入车厢,伴着不吸烟者一路相随;绿皮火车虽只允许在吸烟区“吞云吐雾”,但由于监管缺位,禁烟区域往往也会失守。相关方面需要修订《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将绿皮火车明确纳入禁烟之列。可借鉴高铁禁烟经验,在车厢安装烟雾报警器,对吸烟行为自动识别、实时报警。同时拆除绿皮火车车厢连接处的烟灰盒、吸烟标识,张贴禁烟标识。
    建设更多无烟环境,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之一,需要让公共场所禁烟的覆盖面更广。
    示范篇
    特殊人群应用行动为禁烟“代言”
    ◎ 杨方
    今年7月底,乘客祁女士和家人乘坐K423次绿皮火车从江西景德镇到九江时,发现车厢连接处吸烟的情况非常严重,短短的几节车厢就有十几个吸烟者,其中还包括一名列车员。列车员在列车上吸烟,其实是作出了错误的示范。
    列车员作为铁路服务的代表,本应以身作则、带头禁烟,维护良好的乘车环境,其在列车上吸烟,肯定会误导乘客,让大家觉得,在列车上吸烟是可以接受甚至是理所当然的行为。虽然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普速列车车厢连接处被划定为允许吸烟的区域,但作为列车乘务人员这一特殊人群,务必做到在列车上绝不吸烟。由此想到,其他公共场所的管理与服务人员,也应在禁烟上作表率。
    说到禁烟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显然更应包括在内。如今在一些地方,禁烟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人“带头”破坏规矩。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在公共场合照抽不误,越往基层,这种现象越甚。这种行为不仅危害公共环境和公众健康,而且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更会削弱禁烟工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其实,早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领导干部作为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大家都看在眼里,如果在公共场所抽烟,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会想:“连领导都这样,禁烟规定还有用吗?”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群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如果每位领导干部在任何场合都能自觉遵守禁烟规定,不仅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敬畏,更会向社会传递一种明确态度——公共利益高于个人习惯。如此为禁烟“代言”,将带动更多人自觉加入禁烟行列,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带头禁烟,看似一件小事,实则体现了对公共秩序的尊重,对群众健康的关心,对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带头禁烟的重要意义,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表率,自觉维护法规制度权威,自觉维护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形象。

王琪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