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众筹“敬老村宴”暖胃又暖心 
                                                                                                                              
                         ◎ 杨朝清 
                            一群年轻人“捐出一顿火锅钱,众筹一场敬老宴”——近日,在浙江杭州临安区清凉峰镇杨溪村好兆头广场,70张圆桌整齐排开,一场热热闹闹的“敬老村宴”在此开席。百余名年轻人当起志愿者,为村里600多位老人端菜、布菜。“爷爷奶奶们,准备开席了!这顿饭是由我们近100个年轻人众筹请你们吃的,祝你们身体健康,吃好喝好!”
    暖胃又暖心的“敬老村宴”,以迎接重阳节为契机,以美食为纽带,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风尚。
    尊老敬老不能停留于口号。只有口号,没有实际行动,就徒有其表、空洞乏味。要让尊老敬老风尚接地气,关键是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年轻人众筹“敬老村宴”,就做到了与时俱进,保留了价值内核,却不拘泥于形式,让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实现美好“相遇”,不仅得到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也受到老年人的肯定与赞赏。骨子里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基因,在表达形式上多一些改变与创新,尊老敬老的传统礼仪就更有“时代感”。在这一点上,年轻人众筹“敬老村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与有益的探索。
    年轻人众筹“敬老村宴”,也见证了年轻力量与乡村治理的相向而行、双向奔赴。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品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治理考题。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如何做到“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离不开公共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二三百元的一顿火锅钱到数千元不等,近100名年轻人参与此次众筹,让“敬老村宴”从梦想变成现实,不仅传递出年轻人对长辈的尊重敬爱,也成为一个社会联结的纽带,唤醒和激活了年轻人的共同体意识。当村里的公共事务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乡村就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与祖辈、父辈相比,年轻人虽然在农业生产知识、经验甚至动手能力上存在短板,但他们也有长辈们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拥抱互联网的“数字原生代”,“新农人”带回乡村的既有最新的农业技术,也有民宿经营的创意,还有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广阔的乡村大有可为,年轻人拥抱乡村,既能够为自身找到价值实现的舞台,也能够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总之,这场村宴不仅是尊老敬老的传统延续,更是年轻力量与乡村的深情相拥,期待各地涌现出更多类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