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举行
让文化遗产光芒照亮城市文明发展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开幕式现场。朱乔明 摄


    10月30日至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论坛以“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吸引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
    这场文化盛会不仅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的深度碰撞,更凝聚起“人民城市、文明共建”的广泛共识——如何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转化为人们可感知、可触及、可参与的“文明资源”?论坛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生动呈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在文明共建共享中焕发新生的实践成果,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 文化遗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资源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记忆的见证,既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为理解城市文明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同视角。
    此次论坛上,“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课题”成为共识。与会专家指出,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的“活态记忆”,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资源。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主论坛发言中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辉煌的过去”,更应思考它如何促进当下发展、面向未来。他指出,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应是服务当代和未来社会。
    在“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以景德镇的城市发展历程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他指出,十余年来,景德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推动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的和谐共生。在这一城市转型过程中,历史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成为塑造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文化遗产保护同样是营造人民美好的生活环境,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副部长徐军则以成都漆器厂老茶馆“出圈”为例,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共通共生关系:“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在老茶馆里寻找老一辈的生活记忆;对于老年人而言,这里则能唤起他们对过往生活场景的回忆。”他表示,从文物遗产保护到文化传承,二者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实现文化在代际间的有序传递,让城市记忆得以长久延续。
    “20多年前我在成都打车时,出租车师傅就和我聊李劼人、聊《死水微澜》”,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分享了自己与成都的文化联结,强调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源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明建设的融合实践中,成都已然走在前列,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文化遗产赋能城市发展”的优秀范本。“成都既有传统又有时尚,既有烟火气又有文艺范。”
    ●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需要扎根城市、连接市民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服务当下需求,激发未来潜力?”这一问题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并达成共识,要推动群众真正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明建设中,凝聚社会力量,共筑美好生活。
    “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明延续和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为例,介绍了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2022年,我们开展了十余场中轴线数字大讲堂,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1800万人。”他指出,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更能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如今,许多孩子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走进中轴线各个文化场所,向参观者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表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文化自信、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融合的实践。北京中轴线申遗和老城保护提供了生动样本,其经验具有全国参考价值。”她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总体思路与主题式整合路径》主题演讲中特别提到,“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等项目鼓励公众用数字化的方式对中轴线遗产进行巡检巡查,市民志愿者累计拍摄17万张图片上传系统,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让城市文明建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创新路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提出了“四大传承”体系,其一为教育传承,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教材、建设学科;其二为学术传承,开展深度研究,构建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其三为产业传承,通过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实现活态发展;其四为文化本体传承,在保留精神内核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造,适配现代生活需求。
    在“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管理”圆桌对话中,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指出,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关键在“保护为基、共建为要”,唯有让文化遗产扎根城市、连接市民,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传承。
    多次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吕舟教授,特别强调了公众在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在鼓浪屿的申遗过程中,当地教师、工人、本土民俗文化学者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专家组深深体会到了“人”的重要性。
    秦红岭院长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公共空间、社区归属与文化参与的重要平台。“当制度有支撑、市场有动力、社会有行动、公众有情感,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被真正激活。”
    ● 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深度嵌入城市建设细节,真正以“人”为核心实现文明共建共享的价值闭环?围绕这一命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与实践嘉宾展开对话,为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落地路径、提升实践效能提供了宝贵思路。
    希腊文化部基克拉泽斯群岛文物局局长迪米特里奥斯·阿萨纳苏利斯指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能够守护地方景观和历史文脉,更能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以基克拉泽斯群岛为例,通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措施,当地旅游业从季节性的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全年度发展模式,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实现与市民生活共生,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丽丽分享了实践经验。她介绍,乐山大佛曾面临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当地采用“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机构、统一执法权限、统一规划建设)解决方法,把城市建设对文化遗产的污染降到最低。她在对话中特别提到,为让市民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当地成立西部首个文化遗产地保护基金会,更用球幕电影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文化遗产既守护生态,又串联市民生活与城市文旅。
    在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层面,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街道黄忠社区代表卢湘分享了经验做法:“一是强化社区引导,鼓励居民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二是优化街道区域规划,结合文化遗产特色营造主题文化场景,让文化融入生活空间;三是完善周边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加强公共区域的日常巡查与维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良好环境支撑。”她表示,通过持续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拉近文化遗产与居民的距离,让文化传承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人人参与保护、人人共享成果”的良性循环。
    让文化遗产的光芒照亮城市文明的发展之路,更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正是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留给人们的最宝贵启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共建共享的道路上,唯有凝聚共识、创新实践、全民参与,才能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让城市文明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当前:2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