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风景变“钱景”,让村民变“民星”
浙江建德市“文化特派员”出圈记
◎ 程慧雨
10月29日至30日,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会上发布了“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其中,浙江省建德市文化特派员工作实践案例从全国169个推荐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是浙江省唯一入选案例。
如今,走在建德的乡村田野间,总能遇见不一样的文化风景:杨村桥村的“掌勺少女”们穿着亮丽走T台,航川村的村民用镜头定格绿水青山,新桥村的孩子们围着化石修复师听“地球往事”……这些鲜活场景的背后,藏着浙江首创、建德扎实落地的“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力量。
2024年4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县三级机关、高校、协会等单位,选出1574位“文化能人”派驻乡镇(街道),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建德结合实际,通过“市内招+部门派+市外引”,在浙江省、杭州市选派4名文化特派员基础上,遴选出12名县级文化特派员,让每一个乡镇(街道)都有专属的“文化智囊”。
精准匹配:让特长“长”在乡村需要处
派对人,找准点,事半功倍。建德的文化特派员,个个都是“对症派”——村里缺啥,就来啥专长的人。
杨村桥村曾愁于文化活动“没人带、没活力”,建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光一来,立马“对症下药”:开课堂、搞实践,把草莓种植户、饭店老板娘、普通家庭妇女等聚到一起,组建了“掌勺少女”村模队。另外,他还牵头组建了长宁村“8090”老年模特队。如今队伍壮大到300多人。今年,杨村桥镇还举办了2025建德“我们的村T”大赛,真正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跨越。
因地制宜:不只“送文化”,还把“乡村风景”变“经济前景”
文化特派员的本事,不止于搞活动,更在于让文化“变现”,帮村民增收。
省级文化特派员陈云派驻航头镇航川村后,发现这个“建德民宿第一村”藏着好风光——“村里处处有文化,人人都是摄影家”。于是他以“在航川遇见美丽中国”为主题,用影像串联起航川的生态、产业与人文,推动村子走“摄影+文旅”的路子。航川村民宿床位从262张增加到706张,强村公司营收达到171万元。
像这样的“文化赋能产业”案例,在建德还有不少。建德市16个文化特派员项目,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培植、惠民服务等领域,已成功引进“氪金领地”“乐学同游”等8家文旅企业,带动村集体增收近千万元。
机制托底:让“文化特派员”常态长效赋能乡村振兴
一开始,有人担心:文化特派员会不会“来时热热闹闹,走后冷冷清清”?建德用一套“组合拳”打消了顾虑。
除了落实上级宣传部门的双月例会、导师带徒等机制,建德还创新推出“AB岗”——给每位特派员配1名专业对口的“帮手”。比如派驻李家镇新桥村的特派员郭建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B岗是化石修复师李刚,李刚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村里,协助搞化石修复、研学活动,两人“一岗双人、协同补位”,确保工作不断档。
还有“基层文化服务民主协商”“文化特派员和他的朋友们”等机制,让服务始终跟着村民需求走,真正把文化的“根”扎在乡村。
如今一年多过去,建德的文化特派员们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播者”,更成了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开展理论宣讲200余场,举办“村T大赛”“村戏展演”“拍摄全村福”等活动700余场,组建57支基层文化队伍。
在这些“文化使者”的助力下,建德的乡村不仅有了“文化味”,更有了“创新力”和“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