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NPC与游客互动。 洛带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四川绵阳方特乐园,游客与NPC“熊二”互动。周洁 摄
人员构成
景区NPC由大学生、短剧演员、网红以及影视明星等多元群体构成,从业人数逐渐增多,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态逐渐形成
面临困境
管理机制缺失、与游客互动内容低俗化、跟风模仿等现象,限制了景区NPC的发展
破题探索
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将角色与文化深度绑定,探索完善管理机制,打造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引擎”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的“巡山小妖”,敲着铜锣大摇大摆地吆喝穿行,身后跟着一串游客热热闹闹巡至山脚下;河南开封宋都御街的“王婆”,手持丝帕演绎经典说媒场面,逗得围观人群笑声不断;上海千古情景区的“皇上”忙着与游客互动合影,知名演员身着龙袍笑容满面,手机镜头的闪光灯与舞台灯光交织成一片耀眼“星光”……
眼下,国内景区正掀起一股“NPC互动热”,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景区里,景区NPC凭借鲜活演绎成为吸睛焦点,从早期作为“场景点缀”的辅助角色,逐步升级为景区吸引流量、打造核心记忆点的关键抓手。在帮助不少景区成功打响文旅品牌的同时,景区NPC也在多个维度遭遇挑战。安全管理规范如何完善、互动内容边界如何界定、从业者权益如何保障、文明旅游如何培育等,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考题。
谁在扮演景区NPC?
NPC这个词出自游戏,核心定义是“非玩家角色”,指的是游戏中随机出现的不受玩家控制的角色。景区NPC,是指在景区场景中扮演某个角色、与游客进行互动的人。
几年前,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冯佳晨,凭借一个“把手给我”的互动视频火遍全网,在短短两个月内收获1700万播放量、70多万点赞。来现场观看表演的游客暴增,周末及节假日甚至出现“限流排队只为见一面”的场景,成为凭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的NPC标杆。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广大游客已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观光模式,更渴望获得参与感、互动性与情绪共鸣。为满足这种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景区推出实景演出、角色互动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而景区NPC作为沉浸式文旅场景的“核心连接点”,既能通过鲜活演绎激活场景氛围,又能与游客实时互动、传递情绪价值,成了当下景区引流的重要工具。
调查显示,参与过NPC互动的游客,在景区的日均停留时间比普通游客延长两三个小时,这一数据直观印证了NPC对景区“留客能力”的加成。再加上有“单个NPC带火景区”的先例在前,越来越多景区开始争相布局NPC业态。而受市场需求驱动,景区NPC的从业人数逐渐增多,人员构成愈发多元,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态逐渐形成。
记者了解到,目前景区NPC的扮演者中,除了兼职的大学生,还有短剧演员、网红等多元群体。而一些知名影视演员的加入,则让“明星NPC”成为一些景区吸睛的重要卖点。
景区NPC狂欢之下的隐忧
今年国庆前夕,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一名游客从背后锁喉NPC“小狼”并抢夺“银票”道具,周围数十人围观拍摄却无人制止,直至安保人员介入。“小狼”扮演者事后坦言,虽然希望每位游客都能尽兴,但更希望“开心游玩的前提是安全第一”。
类似事件屡见不鲜:上海迪士尼玩偶演员遭游客恶意拍打头部,济宁方特游乐园泼水区NPC用水桶砸向孩子,某景区招聘“野人NPC”时贴出“可抢游客午饭”的信息……
景区NPC与游客的互动,本应是传递文明旅游理念的“鲜活课堂”,如今却频繁出现不文明、不和谐的行为,引发公众对景区游玩安全的担忧。
业内专家指出,管理机制的缺失是景区NPC安全乱象的根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下不少景区NPC多为外包临时工,缺乏法律和礼仪教育;一些景区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尚待完善,曾出现景区NPC在工作中受伤却迟迟无法领取赔偿的情况。
景区NPC与游客互动内容的低俗化倾向同样令人担忧。部分景区为追求流量,为NPC设计与游客牵手、拥抱甚至借位亲吻等互动,更有一些网红以扮演NPC的名义录制擦边短视频在互联网传播,越界互动成为景区NPC引流的一种“潜规则”。
颜值焦虑与薪酬不均,也使景区NPC从业群体的发展逐渐脱离正轨。有景区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无学历要求,颜值高即可”,某些景区更存在“有无肌肉日薪差200元”的隐性规则。这种“唯颜值论”的导向不仅催生了畸形竞争,也让不少从业者面临职业困境。
此外,“抄作业”现象在景区NPC的打造中也多有出现。河南洛阳洛邑古城的夜空中,“天女”衣袂飘飘,撒下漫天花雨,一时间火爆全网。随后,多个景区纷纷推出“天女散花”表演,忽略了NPC表演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契合。“什么火就演什么”,正成为部分景区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的误区。
景区NPC如何长红?
“您好!欢迎搭乘‘王勃号’!接下来我们将途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带您沉浸式感受豫章古城的千年风华……”近日,一辆满载文化韵味的“王勃号”铛铛车在江西南昌街头亮相,并成功“圈粉”。
作为南昌网红铛铛车的“升级版”,“王勃号”以“古装+文化”的创新形式让文旅体验更具沉浸感:车厢内,身着青衫广袖的驾驶员化身“王勃”手握方向盘,古装讲解员手持简牍样式的解说牌,让乘客在游览途中就能体验一节“移动的文化课堂”。
在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旅新风方面,南昌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它用实践证明,景区NPC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将角色与文化深度绑定,同样能让文旅体验变得丰富有趣。
针对行业安全隐患,不少景区正在探索完善管理机制。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在景区设置“锦衣卫”NPC,承担演出区域秩序维护、游客纠纷调解及安全提示职责,还在实景演出中引导观众有序入座,文明观演。西安城墙景区“金甲武士”用文言文式的文明劝阻替代生硬提醒,既避免尴尬,又增加了沉浸式创意互动,让安全出行、文明旅游的理念自然融入游客心中。
景区NPC的薪酬权益保障也正在逐步完善。浙江杭州要求景区NPC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薪酬标准与社保缴纳义务。河南出台文件提出,要加强整体规划、政策保障及公共服务供给,支持沉浸式文旅企业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同时明确“对沉浸式文旅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在‘河洛工匠’‘劳动模范’等评选上给予支持”。
流量狂欢终有尽时,唯有文明与规范才能支撑长久发展。以文化为魂、规范为基、文明为尺,景区NPC才能真正摆脱“颜值焦虑”的束缚、跳出“抄作业”的误区、走出“野蛮生长”的无序,从“流量密码”蜕变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