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打造“移动文明课堂”——
800多场光影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夜幕尚未完全笼罩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公益电影放映点已坐满居民。志愿者宣读《移风易俗倡议书》后,进入文明有奖问答环节,老人孩子踊跃抢答,现场气氛热烈。问答声、笑声裹着晚风散开,直到影片《风云山林》放映,才安静了下来。散场时,王阿姨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又能看电影,又能学知识,这样的活动真好!”这是延安“文明实践+公益电影”模式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今年以来,延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联合市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原则,在全市13个县(市、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面推开“光影映初心 实践担使命”主题活动。不同于传统公益电影“放完就走”的单一形式,延安把文明服务嵌进观影全流程,打造“看一场电影、听一场宣讲、享一次服务、办一批实事”的融合体系,让银幕成为“移动文明课堂”,更让服务顺着光影走进群众心坎里。

    为光影“安家”

    让惠民服务有“落点

    要让服务落地生根,阵地是基础。全市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资源、争取政府支持、吸纳社会赞助等途径,累计设立65个公益电影放映点。每个放映点都悬挂统一标识标牌,配备舒适的观影座椅及必要的办公设施,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观影环境。

    黄龙县瓦子街村的放映点,更是把“惠民”做到了细节里。在放映电影前,“专业放映员+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的队员们早早到位:志愿者支起理发摊,为老人免费修剪头发;医护工作人员帮居民调试手机健康码、查询体检报告,开展“手机义诊”。不仅如此,银幕上还会滚动播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传视频,内容涵盖健康膳食、交通安全、反诈知识;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群众抵制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陋习,让文明理念“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为群众“点单”

    让文化期待不“落空”

    为避免服务“走过场”,延安构建起“群众点单+志愿配单+放映接单”的实践机制。各县级文明实践中心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重点,全市组建26支“专业放映员+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明确小分队职责:放映前收集群众需求,制定放映排期并发布预告;放映时负责设备安装、秩序维护、环境清洁;放映后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完善活动档案,确保服务按需供给、高效有序。

    吴起县的精细化服务尤为典型。该县根据群众需求,在城乡设立5个固定放映点和8个室外广场放映室,放映员精心挑选爱国主义、喜剧、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多部优秀题材影片,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需求,实现文化惠民从单纯的“单向输入”向“双向互动”转变。此外,还在放映前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用小品、陕北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明倡导融入文化活动中,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用光影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为服务“添彩”

    让文明新风能“扎根”

    在推行“文明实践+公益电影”模式过程中,延安创新开展的三个“10分钟”服务,让文明传播更有亮点、更接地气。映前10分钟,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映中10分钟,穿插知识问答、文明倡议;映后10分钟,组织分享观影感悟。各县区还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活动品牌:宝塔区推出“公益电影进万家,文明实践暖民心”,把宣讲搬进放映点;洛川县结合“洛地有声”主题宣讲,让移风易俗与光影深度融合;宜川县用新民歌传唱文明新风,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在子长市袁家沟社区,这样的“融合服务”很受群众欢迎。放映前,工作人员通过宣传手册、现场讲解,把医疗养老、就业扶持、教育资助等惠民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在“移风易俗树新风”有奖问答环节中,居民踊跃参与,在互动中把文明理念记心间。

    截至目前,延安市已开展“文明实践+公益电影”主题活动820余场次,播放《跨过鸭绿江》《信天游》《钢铁意志》等优秀影片850余部,服务群众超7.3万人次。

    夜幕降临,放映点灯光次第亮起,银幕上的故事传递信仰,银幕下的服务温暖人心。延安以光影为纽带,真正打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文明新风正顺着这一束束光影,浸润着百姓的心田。

当前:A1版(2025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