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开幕。主会场发布了“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湖北省十堰市选送的《十万农户追“十星” 文明新风润乡村》案例从全国推送的16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1993年,为了甩掉“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坏名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罗家坡村探索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30多年来,“十星创建”星火燎原、常创常新,十万农户富了“口袋”富“脑袋”,曾经的“精神乞丐村”如今成了“全国文明村”。
“十星”创建,富了“口袋”富“脑袋”
上世纪80年代末,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部分村民靠开采绿松石突然富了起来,“口袋鼓鼓”“脑袋空空”——物质富裕掩盖不了精神贫瘠。很快,罗家坡村有了新称号——“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痛则思变,1993年,竹山县在罗家坡点起一把火——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把农村关心的事儿、农民做人的理儿,分成爱国爱家、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等十颗“星”。村民自己评、互相评,村民大会公开评定后上榜公示,敲锣打鼓挂牌子。这牌子挂的是脸面!罗家坡村民较上了劲,都想挂满十颗星。
群星闪耀,十万农户追“十星”
“十星”创建核心在人、在人心。竹山县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为抓手,深化“群星闪耀·德润上庸”行动,大力培育、不断挖掘颂扬我们身边“十星”闪耀的普通人,以凡人微光引领群星闪耀。
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坚持40年赡养11位孤寡老人,他说“只要我有口饭吃,就绝不让老人饿肚子,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还把10万元慰问金捐给村里修路,大家被他的善举感染,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王义富,自编自创3000多首民歌,用花鼓船歌等形式把党的政策唱进乡亲心坎里,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融进竹山人的血脉中。
30多年来,竹山县涌现出2500余名这样的“星”光人物,形成“一灯点亮万盏灯,十万农民追十星”的动人景象。
“星”新相映,内容形式常创常新
“十星”创建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根本在于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同步。竹山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十星”创建内容,不断根据时代要求调整内容、创新形式。
竹山县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守护“一泓清水”是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竹山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水护水任务调整新设“资源星”,成立志愿服务队284支,注册各类志愿者8.4万人,深入推进“洁净竹山”行动,常态开展“周五大扫除”,形成了共建“文明河流”、共当守井人的强大合力,县域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堵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Ⅰ类天数占比96.8%,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总书记的亲切勉励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更多群众由“旁观者”变身“红马甲”,30多万“小水滴”汇聚起守水护水的磅礴力量。
“星”火相传,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从1993年第一块“十星级文明农户”门牌挂起,竹山县委班子换了8届,但接力棒一棒传一棒,“十星”创建常抓不懈。为激发活力,竹山与时俱进调整评选标准18次,评选方法保持“居户自评、群众互评、协会审定、张榜公示、挂牌授星”五步法。
让“追星”更有实惠,竹山县2024年启动“十星赋新、十星赋能”行动,评上“十星户”,有面子更有“里子”——坐公交车打折、游A级景区享优惠、申请“十星惠农贷”。精神鼓励加物质奖励,让群众争荣誉受教育、强素质得实惠。“十星”创建从农户拓展到村镇、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等全域全员,形成“十万农户创十星,行行业业争先进”的奋进气场。
近年来,十堰市大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开展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创新实践探索,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机制体制,培树先进典型,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正气,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走出了一条以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层善治之路,培育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样板,为全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创造了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