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这场赛事最鲜活的内核。一项关于“苏超”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0.2%的居民认为,“苏超”火爆的主因在于草根属性强、顺应群众需求。
“苏超”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让平凡个体站上了舞台中央。那位白天当支书、晚上当球星的戴虎,不仅打入了精彩进球,更将球场上的团结精神带回了乡村;常州队平均年龄28岁,球员全是“本职工作者”,成绩长期垫底却被网友疼惜地唤作“常宝”……这些“草根”球员像毛细血管,把足球的快乐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人文温度,是“苏超”从热闹到长红的底色。这场狂欢,巧妙地激活了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情感密码。以城市之名组队出征,让“为家乡而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南京队球员冯伯元赛后坦言,身背“南京”两个字,让人不敢辜负;年轻球员孟振罚失点球后的泪水,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无锡与南京的“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扬州与泰州的“早茶德比”,无一不是地域文化在体育赛场上的幽默表达,文化认同感成了最强大的凝聚力,无需动员,球迷自然蜂拥而至。
更妙的是“票根经济”——吃饭打折、购物优惠、景区免费,一张门票撬动7.3元周边消费,95.9%的观众产生额外消费,“苏超”成功地将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苏超”爆火的本质,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快乐最纯粹的需求,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绿茵场会冷,但群众的热情不会;比赛会散场,但扎根群众的民生温度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