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标识随处可见,健康威胁显而易见
公共场所“吞云吐雾”为何禁而不止?
◎ 本报记者 卢瑶

    现 象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完善,但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依旧屡禁不止,对公众健康构成持续威胁

    困 局

    执法权利界限不清晰,处罚力度过小,无法起到震慑作用

   探 索

    相关部门共同行动起来,推动全民共建无烟环境,为下一代构筑无烟成长屏障

    “景区整个区域都是禁烟区,怎么还有人在吸烟?”近日,游客吴晗愤怒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直指浙江杭州某景区对吸烟行为的监管过于宽松。吴晗告诉记者,“上下山就一条路,前面有人吸烟,后面的人只能被迫吸二手烟。”

    写字楼安全通道里闪烁的烟头,火锅店角落升腾的烟雾,小区电梯间残留的烟味……禁烟令下,部分公共场所为何依旧“烟雾弥漫”?当前公共场所禁烟控烟工作还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取得了哪些进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观察  公共场所吸烟屡禁不止

    记者走访成都某景区时看到,尽管“请勿吸烟”的标识清晰醒目,但仍有少数游客视若无睹。他们或独自倚栏,或三五成群,将烟灰随意弹落,烟头则信手丢弃于地砖缝隙、草丛之中,与周边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

    “特别是节假日,我们加大了巡逻和劝阻力度,但部分烟瘾难耐的游客和我们打起了‘游击’,管理效果难以持续。”该景区工作人员说,“随意丢弃的烟头清理难度大,极大地增加了保洁人员的负担。”

    记者观察发现,在饭店、车站等停滞时间更长的公共场所,吸烟者更多。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明确指出,二手烟暴露并没有所谓的“安全水平”。这意味着在室内环境中,无论加装排风扇、开启空调,还是采取其他通风措施,都无法真正让非吸烟者避开二手烟的危害。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室内环境中全面禁止吸烟。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公共场所的禁烟控烟工作,早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在持续完善,各地控烟措施也在层层推进,但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依旧屡禁不止,对公众健康构成直接且持续的威胁。

    困境  立法容易执法难

    为何仍有人肆意“吞云吐雾”、全然不顾他人健康与感受?

    放眼全国范围,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地方性控烟条例。这些“禁烟令”“控烟令”在立法层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遭遇重重阻碍。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发布《无烟场所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城市,通过一款名为“别抽啦”的小程序,在全市招募控烟志愿者。

    记者点开小程序首页,看到“我要投诉”“我要戒烟”“我要做志愿者”等功能,还公布了深圳市控烟情况地图、街道社区控烟排行榜等内容。小程序上的记录显示,目前已经招募9110名控烟志愿者,累计控烟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3.7万小时。

    但志愿者真的能完成禁烟控烟任务吗?

    10月30日晚,深圳市大鹏新区控烟志愿者监督大队大鹏小组在王松生队长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夜间控烟行动。

    “我们一般是在小程序上接到投诉后,前去投诉地点劝阻,也会定期在一些人员众多的地点开展活动。”王松生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商家、热心市民遇到我们劝阻时,都会帮我们搭个腔。”王松生还提到,志愿者终究是没有执法权的,遇到固执的吸烟者,也束手无策。

    一些地方的“禁烟令”规定,场所经营者对禁烟控烟应负责任,但在实际生活中,场所经营者也很难坚持。

    “我们在大厅和包间里都张贴了‘禁止吸烟’的提示语,但我们没办法强制要求客人,只能通过安装新风设备和在事后通风来减少烟味的存留。”在四川达州经营两家饭店、一家茶楼的个体户许志告诉记者,“如果我制止了客人抽烟,客人肯定会不满。下次就不来了,我的生意怎么做呢?”

    路径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禁烟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今年4月,全国“无烟餐厅倡导”项目在成都启动,号召在全社会共建无烟环境。

    “打造‘无烟餐厅’是一种进步,也是顾客的期盼和城市文明的体现。”许志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对“无烟餐厅”进行表彰或授牌,以荣誉感调动广大经营者的积极性,形成政企共建的良好局面。经营者既可以变“被动禁止”为“主动引导”,在菜单、桌卡上印制温馨的无烟提示,也可以在室外指定区域划定吸烟区。

    如何促进全社会达成公共场所禁烟控烟的共识?王松生建议,一是推动控烟宣传进社区、进单位,把相关知识用大家爱听的话讲出来。二是要关注吸烟者本身,为他们提供戒烟支持,主动告知他们可行的戒烟办法。三是发挥控烟志愿者的作用,当发现反复劝阻无效时,能通过特定渠道迅速反馈给执法部门或场所管理者,形成“劝阻—反馈—执法”的完整闭环,让违规吸烟无处遁形。

    不少受访者认为,控烟协会、卫生健康部门、烟草专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共同行动起来。

    从长远来看,禁烟不仅是对当下公共健康环境的积极净化,更是在为下一代构筑无烟成长屏障,阻断烟草危害的代际传递。

    “青少年吸烟多是因为模仿行为,应及时向他们普及吸烟的危害。”曾任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的王红峰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严厉处罚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商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烟;控烟志愿者可到中小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也要加强无烟学校建设,并将禁烟知识和教学中的生理课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吸烟的危害,自觉抵制烟草诱惑,做不吸烟的新一代 。

当前:1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