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求职,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成功率……”“今日不宜出行,换上我发你的五行壁纸,破霉运”“加入粉丝群,可进一步获取专属运势分析”……据《法治日报》近日报道,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吸引大量网友关注。事实上,不少“电子黄历”博主的目的在于卖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传统黄历以“电子黄历”的新形态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是不难理解的。然而,部分“电子黄历”博主对传统黄历缺乏基本认知,解读错误百出。比如将“危日”简单理解为危险,将“执日”的“执”误解为执行,严重混淆概念。这种错误解读,不仅无法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反而会误导公众,使人们对传统黄历的正确认知产生偏差。
尤其是,不少“电子黄历”博主发布胡乱解读的内容,目的在于卖货,将传统黄历异化为误导性的商业宣传工具。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引子,诱导用户进入粉丝群,进而推销所谓的“改运”商品。有的博主甚至通过定制服务收取费用,然而所谓的“定制”服务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这种行为不仅涉嫌欺诈消费者,还可能让消费者在盲目追求“好运”的过程中遭受经济损失。一些博主暗示“购买手绘护身符能避免意外”等,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按照相关规定,社交平台禁止传播封建迷信内容。
从法律层面看,以“黄历”“运势”等传统文化元素为噱头的商业行为存在诸多风险。在民事责任方面,博主虚假承诺超自然能力,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赔偿责任;在行政责任上,虚假宣传行为可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在刑事责任方面,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骗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诈骗罪。这些法律风险警示我们,“电子黄历”背后的商业乱象亟待整治。
“电子黄历”不能成为带货幌子。短视频平台作为“电子黄历”的主要传播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平台应积极履行管理和监管职责,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团队,提高审核标准,对涉及“黄历”“运势”等内容的视频进行重点审查,从源头杜绝虚假、误导性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在显著位置设置用户举报入口,简化举报流程,鼓励广大用户积极参与平台治理。对于用户举报的信息,及时受理并展开调查,对查证属实的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