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生书包里出现恐怖画作”的新闻引发关注。11月3日,江苏南通一位家长检查女儿书包时,发现一张内容诡异的手绘解剖图,标注着“××解抛(剖)图”,还有“用刀分解”“挖眼睛”“抽血”等步骤描述。经查,学校老师称画中人物是学校的美术老师王某,该画并非当事家长的女儿所画,而是其他同学画完后塞进去的。目前,校方已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涉事孩子已和解。
这幅画出自3名同学之手,他们绘制后塞进另一同学的书包,初期还互相推诿、诬陷他人,这样的行为恐怕远超普通恶作剧范畴。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内心世界的直接投射,这幅恐怖画作背后,潜藏着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隐忧。稚嫩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在形成阶段,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但缺乏对暴力、血腥内容的辨别和抵御能力,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也会不自觉地将内心的好奇、模仿欲或情绪通过绘画等方式释放。如果长期接触恐怖元素,他们容易混淆现实与虚构,把暴力当成表达情绪、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此前有学校发现,一名学生在教室墙壁上绘制了大量血腥暴力图画,画面中人物被伤害的场景触目惊心。学校调查后得知,该学生因近期沉迷恐怖电影,被影片中的暴力场景深深影响,便通过绘画宣泄内心的情绪与模仿欲。还有某地一小学生在作业本上涂鸦暴力复仇画面,原因是长期观看含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误以为“以暴制暴”是合理的处事方式……这些案例都印证了外界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行为和心理的深刻影响。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强化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定期上好心理健康课,及时发现一些孩子的异常行为并介入引导;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接触的影视、书籍内容,做好沟通与引导。同时,全社会更要协同发力,为孩子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影视创作层面,创作者应坚守社会责任,主动规避惊悚、恐怖、暴力、血腥、低俗的场景,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文艺作品的审核监管,不让“暗黑元素”侵蚀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