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生态保护领域成绩斐然,而在这背后,文明实践的火种正与生态保护的使命深度交融。
宣传教育:播撒生态理念种子
河南县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志愿者常深入村(社区)、学校,以多元形式传递生态研学及草原保护修复理念。
今年9月,县生态环境局志愿者走进县民族中学,借助生动图片与故事,让孩子们认清乱扔垃圾、过度放牧的危害,还联合优干宁第一完小开展“小手育小草”研学活动。在今年“小手育小草”第四期研学活动中,专家围绕“牛羊粪的生态价值”,讲解牛粪对草原生态、土壤养分及植被恢复的作用,让学生化身“草原小卫士”,探索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路径。
除此之外,河南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等宣传活动,向牧民宣讲和发放生态保护知识、材料。
行动践行:守护绿水青山
每月13日、26日为河南县固定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这两天,全县各志愿服务队都会手持工具,清理国省道、县乡公路、村道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垃圾。
河南县还有由牧民自发组成的生态环保协会和一些不求回报,默默捡拾垃圾的个人。柯生乡洮河源生态环保协会会长次成尼玛每月都会组织4次环境卫生整治,风雨无阻,带动更多牧民加入;托叶玛乡曲龙村的旦巴达日杰9年前主动清理村庄垃圾,并将李恰如山上自家一半(1400余平方米)草场用网围栏防护起来。此外,该县引导牧民参与生态监督,官方平台曝光不文明行为、宣传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养成环保习惯。
据统计,河南县现有25支志愿服务队、8个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3000余名志愿者。今年以来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80余次。
监督引导: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2016年至今,河南县完成54块(10.64万亩)县级干部责任田治理,县委书记、县长等县级干部直接参与,形成“政府引导、行业牵头、牧民参与”模式。同时,该县连续20余年推行全域“禁塑令”,依托志愿者力量推动禁塑共识深入人心;全面落实林草长制,统筹1091名生态管护员实施网格化管理,2025年签发1份本级林草长令,县乡两级林草长开展巡林巡草20余次。
自2023年起,河南县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青海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研发高寒草甸种草个性化工具,并通过培训、短视频传播责任田治理知识。
9月23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联合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届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河南县草原鼠害防控技术创新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聚焦该县草原生态保护核心任务,围绕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的危害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展开深入交流。其间还举行了草原鼠害防控研究站和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河南县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河南县在草原生态治理领域迈入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