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们给榜一大哥点个关注!”“家人们点点赞,快超过对面了!”……这些话,常看网络直播的网友肯定不陌生。而部分网友在一声声“大哥”“家人们”中迷失,开始不停地点赞、刷礼物,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126.4亿元。截至2025年5月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近1.93亿个。然而,在行业规模持续扩张的背后,未成年人非理性打赏、老年人被情感诱骗、主播低俗引流等乱象频发,不仅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更污染网络生态。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务实之举,更是推动行业行稳致远的长远之策。
1
乱象触目惊心 谁在直播间“情绪围猎”?
直播打赏本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认可与回馈,却在部分不良从业者的操纵下异化为“情绪围猎”。
前不久,湖北荆州的一位老婆婆一晚没睡,一大早跑到派出所向民警求助。“晚上我看手机,突然就觉得我的手机上,少了2000多块钱。我一看是我的孙子向游戏主播打赏,花了我2000多块钱,我急得一夜睡都没睡着。”老人说。
从网上报道看,未成年人网络直播打赏还引发过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初二学生70天打赏网络主播158万”“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等等。
不仅未成年人容易中招,成年人也经常掉进“坑”里。
2025年9月初,河南周口60多岁的李大爷在短短8天时间里,就将自己和老伴苦攒半辈子的6万元养老钱几乎全部打赏给了一个自称“离婚带孩子”的女主播,直到卡里只剩下33元,他才后悔。
李大爷最初只是刷手机看直播消遣。不久,一个不到50岁的女主播吸引了他的注意。从刷不到20元的礼物开始,李大爷很快沉迷其中。“就像是古代的皇帝一样,属于精神层次的享受。”李大爷这样描述。
更令人忧虑的是,乱象已渗透行业多个环节。一些主播突破公序良俗底线,以低俗擦边、性暗示动作吸引打赏。上述女主播在PK环节中,使用“支持家人”“争一口气”等话术刺激粉丝炫富攀比、非理性消费,下播后还直接联系李大爷,使用大尺度聊天甚至裸聊等方式维持联系。
还有些主播编造虚假剧情、利用AI生成虚假内容,实施情感诈骗。而“一人操控数百手机”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业,更让直播间的“火爆”沦为精心设计的骗局,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行业正常秩序。
2
专项行动出击 突破算法与套路的合谋
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泪水与破碎。直播打赏的种种乱象,迎来严厉整治。自10月28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低俗团播引诱打赏。例如:裸露隐私部位,模拟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动作,发出不雅声音,或采用特定方式,渲染、烘托低俗不良氛围;采用低俗玩法或引人不适的方式,进行拉票、诱导用户通过打赏与主播进行互动。
二是虚假人设诱骗打赏。包括:营造虚假人设,编造虚假剧情,或使用AI技术生成虚假内容,诱骗用户打赏;虚设互动规则,或通过“打赏返利”等虚假宣传手段,吸引粉丝参与涉赌活动,诱骗用户互动和打赏;以及虚构名目或搭建私域直播场景,诱骗老年人打赏。
三是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比如,通过“恋爱”“交友”“游戏收徒”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躲避平台监管,进行打赏;明知用户为未成年人,仍不制止甚至诱导其打赏;以及装扮成未成年人或自称未成年人进行直播,诱导用户打赏。
四是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比如,未对用户进行消费提醒,滋生高额打赏风险;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刺激用户通过打赏提升网络主播和自身排名;以及在PK环节,设计打赏玩法,助长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等。
此次专项行动是多年以来“清朗”行动的延续。在“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针对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等6类问题,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03万余条,处置账号9.7万个。
3
行业守正创新 优质内容才是根本
歪风要刹,乱象要治,更要以精细化治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网络直播作为新兴传播形式,本应成为传递知识、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其职业化、正规化已是必然趋势。
2024年7月,网络主播被纳入新职业名录。同年8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直播短视频专业委员会发起“优质主播培育工程”,并指导各平台分阶段逐步开展优质直播间的认定工作。抖音直播成为“优质主播培育工程”的首个试点平台。
该工程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指导,旨在引导平台企业和机构履行主体责任,挖掘培育一批行业示范突出、公益带动有力、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正能量主播。
工程首期三年(2024—2026 年),将指导认定优质直播间6000个,带动平台培育推广正能量直播间3万个,为行业发展注入正向动力。
优质内容始终是行业立足之本。今年5月,健身教练刘畊宏来到上海青浦,通过与海口、南京、天津、合肥四个分会场的紧密连线,带领1000多人成功刷新“最多人同时线上线下跳操”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刘畊宏与妻子王婉霏携手,在直播间默契配合,每一组跳操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兼顾科学性与易操作性。这场活动以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广泛的参与度,将健康理念播撒至大江南北,不仅是对全民健身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生动诠释了“内容为王”的行业真谛。
直播间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低俗套路与情绪诱导,而是能够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优质供给。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守护”,行业转型已箭在弦上。
4
以理性遏制“任性” 筑牢数字文明屏障
有网友认为,直播打赏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因此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管理或引导。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直播打赏确实是一种情绪消费,主播通过才艺表演、知识输出或沉浸式陪伴等形式,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观众通过打赏,与主播进行直接而专属的互动,同时也在社群内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得到多维度的情绪价值。
然而,某些主播打着“供应情绪价值”的幌子,实则是为消费者设置“情绪陷阱”。无论是以低俗表演强行刺激原始欲望,还是以虚构人设、编排剧本欺骗情感,抑或是以刻意渲染的竞技氛围勾起攀比心、虚荣心,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将观众作为“情绪猎物”,实施精心设计的围猎。老人、儿童等辨别能力较弱的群体,特别容易深陷其中。可见,消费者的“情绪失控”,并非完全由“你情我愿”所致。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面对情绪消费的浪潮,用户更需保持理性认知,识破“情绪陷阱”、警惕“情绪猎手”,不被“一时快意”裹挟而冲动消费。
全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以免在情绪泡沫破灭后追悔莫及。对于特殊观众群体,应完善身份认证,限制其在直播间打赏的权限,也应进一步健全打赏追回机制,畅通退款渠道,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平台本身难辞其咎。直播间的“情绪陷阱”,建立在直播平台铺设的底层逻辑之上。唯流量论的推荐算法与运行规则,默许、助长了主播们的诱导行为。只有督促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规则机制整改纠偏,才能有效遏制“一切向钱看”的直播间风气,规范直播打赏的秩序。
10月30日,抖音发布公告称,抖音严禁用户通过视频、直播等任何形式不当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近一个月,针对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的行为内容,抖音共清理视频3.7万个,处置利用未成年人营销的直播间1382个,3651个账号被处以不同梯度的处罚。这正是平台主动担责的体现。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创新活力,更需要规则约束。整治乱象,归根结底是让打赏不再沦为算法与套路合谋下的一时冲动,而真正回归基于欣赏与共鸣的良性反馈。唯有如此,网络直播行业才能回归内容本质,在传递正能量、服务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为数字文明建设增添亮丽底色。
(综合人民网、华声在线、文汇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