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相信一些违法者、违规者、擦边人,都会有所收敛。
但两个月过后,怎么能够让对消费者的保护长期地持续下去?笔者觉得压实平台的责任是关键。平台应该及时地转换角色,从过去的利益共谋者转换为合规守门员。比如对未成年人打赏的限制,启动数字人脸监护人许可等多重限制,让那些本不应存在的错误打赏发生。至于数字监管,平台则更加责无旁贷,毕竟多次频繁地打赏,或者累积超过一定数额的打赏,在后台都会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以此来限制那些不合情不合理的消费并不难。至于榜单和PK等玩法,这些都是行业的赚钱手段,限制首先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那些确实提供了情绪价值、付出了劳动和心血的主播,获得打赏无可厚非,但如果是靠欺骗、擦边或者诱导刺激来骗取钱财的,则一定要规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现在逐渐习惯了立竿见影的表演和汇报,是不是淡忘了那些花费了很长时间和心血制作的纪录片、长视频、精品表演?在大家普遍追求短平快的时候,那些肯花费时间精力去做的长精品更难能可贵,相关部门也应该考虑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来鼓励这一类型的节目创作,以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有就是数字公平。什么是数字公平?笔者认为就是在大数据时代给每个人精准画像之后,还能够维持统一价格推送的统一标准。无论直播打赏也好,网络购票也罢,现在的大数据精准计算,往往在网络背后无底线地数据获取后,用精准算法让看不见的茧房包裹住了我们每一个人。当你希望持续获取情绪价值,愿意为某一类直播打赏,大数据就拼命给你推送这类主播,甚至任由一些可能违规的主播包围你的网络路径。当你反复搜索某个时段的机票,大数据就定位你为刚性用户,你得到的价格往往比别人要高,这是严重有损数字公平的。未来有关部门要针对大数据这类“看不见的手”进行限制,全面为消费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