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湟添新色 乡村振兴谱新篇
——青海西宁市乡村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
◎ 樊永涛

大地欢歌·幸福西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活动在城西区刘家寨村举行。

大通县东峡镇仙米村“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

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右一)带领剪纸非遗项目走进乡村,开展传承实践活动。

2025年“美丽乡村·幸福西宁”千人骑行暨城中区农民丰收节活动。

湟源县一农家书屋内,孩子们在认真阅读。

鸟瞰湟中区上新庄镇。

    文明乡风是在乡村传承发展的良好道德文化风尚,文明乡风建设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将文明乡风建设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深化移风易俗、丰富文化供给、保护文化遗产四维发力,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高原古城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精神动能。

    做好理论宣讲 强化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西宁市始终将强化思想引领视作文明乡风建设的“根”与“魂”,精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传播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落地生根。今年以来,全市以“夏都新声”品牌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建强队伍、创新载体、拓展阵地,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围绕“夏都新声”品牌打造,西宁市委宣传部精准施策:在人才选拔上,通过理论宣讲大赛、单位推荐、人才库遴选等多渠道,组建首批50人理论宣讲员队伍;在能力提升上,特邀省外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联动省委讲师团“清风理韵”巡回宣讲,既强理论素养又学实践经验;在传播创新上,依托“夏都新声”视频号推出18期微宣讲精品,构建起“线上云端+线下阵地”的立体传播体系。同时,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级融媒体中心等资源,激活基层宣讲“轻骑兵”,将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推动理论宣讲从会议室走向田间地头、从文件语言转化为“家常话”“实在理”。

    湟中区“湟水新声”理论宣讲团的创新实践,正是西宁市思想引领工作的生动注脚。秋日的鲁沙尔镇石咀村广场上,暖阳和煦。由民政、农业、消防等部门组成的政策宣讲小分队与村民围坐一圈,“养殖合作社申办要啥手续?”“低保申请得准备哪些材料?”30余名村民听得专注、问得踊跃。“宣讲团把政策讲通透,给群众一个明白账。”村支书林生财说道。

    该区广泛吸纳党员干部、乡贤能人、道德模范等组成核心宣讲团,培育出河湟曲艺宣讲团、“尕姑舅”宣讲队等36支接地气、有活力的特色分队,形成区级龙头+乡镇骨干+村社支点的立体宣讲网络。宣讲内容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把医保报销、养老认证等民生政策编成“明白账”,将党史故事、身边典型融入理论阐释,在形式上打破“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通过互动问答破解群众困惑。截至目前,“湟水新声”累计开展宣讲超2万场次,实现396个村(社区)全覆盖,吸引40余万群众参与,政策知晓率从60%跃升至90%以上,真正打通了理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不只湟中区,湟源县、城东区等地也在探索中走出特色路径。湟源县寺寨乡创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机制,精准梳理出养老医疗、就业创业等8大类23项民生需求清单,为银发群体开设“社保小课堂”,手把手教学手机认证;为返乡青年举办“创业茶话会”,拆解贴息贷款流程,让政策宣讲成为连通民心的“金钥匙”。城东区朱家庄村“新风宣讲小分队”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等15人组成,用方言讲政策,用案例促观念转变,引导群众树立新风尚。

    破除陈规陋习 弘扬文明新风

    “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西宁群众对移风易俗的深切期盼。西宁市以“群众的事群众定”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文化传统深度融合,通过细化村规民约“软约束”、筑牢红白理事会“硬防线”、探索特色路径“巧方法”、打出宣传引导“组合拳”,既以制度刚性遏制了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又以人文温度守住了民俗文化的“人情味”,为全面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兼具“力度”与“温度”的鲜活样本。

    西宁市结合区县传统习俗与实际需求,发动群众协商制定符合民意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及红白喜事标准细化其中。目前,全市村规民约修订率达98%,形成“法治为基、德治润心、自治提效”的融合治理模式。同时,推行村(社区)书记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制度,严格落实“限规格、限费用、限流程”管理,通过“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评定”全链条管控,确保红白事简办不走过场。截至目前,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实现全覆盖,社区达91%,丧事简办宣传推广率达到77%,制度“防火墙”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现象。

    各区县立足实际探索特色路径,让移风易俗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湟中区上新庄镇静房村的“茶饭四道”改革成为佳话:将传统丧宴简化为“一道清茶寄哀思、两道素菜表质朴、三碗米饭祭故人、四碗素面续思念”。村民们算起“明白账”:“以前办丧事得花四五万元,现在能省1.5万元到2万元,既减轻了负担,又守住了人情味儿!”同步推行的婚俗“三限”标准:彩礼不超8万元、宴席不超15桌、礼金不超200元,更让婚嫁陋习无处遁形。

    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则以硬件支撑破解难题:自建殡葬服务中心配备厨房、桌椅,供村民免费使用,用“一碗熬饭”代替传统酒席,对简办家庭给予1000元奖励,“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

    城北区盐庄村作为积分制示范村,创新“汤米三碗”(酸辣汤、米饭、肉菜各一小碗)办丧模式,村民参与简办可获得爱心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如今,标准化丧葬服务大厅取代了“搭帐篷办宴”的旧俗,煤改电让办事环境焕然一新。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让移风易俗“活”起来。大通县东峡镇仙米村开设全省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依托“四会”组织和本地网红嘉宾,通过故事分享、才艺表演解读政策,20余场直播吸引60万人次观看,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城西区彭家寨镇汉庄村推行“四提倡四禁止”,用音响哀乐替代吹拉弹唱,殡葬费用直降四分之三,“无声的文明”赢得群众点赞。

    西宁市创新激励机制,让“文明有价、善举有酬”。城北区推行生态安葬补助,湟源县落实丧事简办奖补,湟中区给予红白事简办物质奖励,部分地区设立“积分兑换超市”“红黑榜”,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引导群众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为共识,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文化润泽乡土 惠民助力振兴

    从田间地头的“流动舞台”到农家书屋的“精神驿站”,西宁市以文化为笔、以惠民为墨,精心绘制“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图景。

    在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特派员制度架起专业服务桥梁,让艺术之花在乡土间绽放。从市文化馆选派到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担任文化特派员的赵佳新扎根基层,既手把手教村民曲艺表演基本功,又带领大家编排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在他的带动下,《中国美》广场舞、《洪湖水浪打浪》舞蹈等作品应运而生,村民们在排练中感受艺术魅力,在表演中展现乡土风采。“文化服务既要接地气,更要聚人气。”赵佳新说。如今他带领的文艺队已成为村里最活跃的“文明细胞”,让田间地头洋溢着“艺”彩纷呈的文化气息。

    当乡村舞台成为群众才艺的“秀场”,“村晚”品牌正释放出更多活力。6月15日,城西区刘家寨村作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点,奉上了一场融合小品、歌舞、戏曲、社火秧歌等节目的文艺盛宴。现场30余家农特企业开展展销活动,乡村好物推荐、美食品尝等环节穿插其中,让“村晚”不仅成为群众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更成为文旅融合的“大平台”,让乡村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活力。

    体育赛事则以“动感音符”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8月,大通县“相约四季·秋游冬玩在大通”骑行活动串联自然山水与民俗文化,骑手们在风光中竞速,带动沿线乡村旅游提质升级;9月,城中区“美丽乡村·幸福西宁”千人骑行活动将终点设在莫家沟村,参与者在非遗展示区体验扇子手作、品尝甜醅与酸奶等特色美食。两场活动犹如发展“引擎”,带动农产品市集、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兴起。

    在知识传播的“毛细血管”中,农家书屋正点亮乡村文化“微阵地”。湟源县东峡乡8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藏书量达10951册,涵盖政策理论、农业技术、文化科普等类别,每周开放5天以上,日均服务时长近9小时。“节假日孩子们最爱来书屋,我们还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童心。”灰条沟村妇联主任史梅花笑着说。今年以来,该乡已组织阅读推广活动19次,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活态传承 古韵新声悠长

    在皮影戏的光影流转间讲述古今故事,在剪纸的指尖生花中绽放民俗风情……西宁市深挖河湟文化底蕴,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根生长。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7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8人、各级各类非遗工坊80个,2023年8月获批设立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2024年底与海东市联合申报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古老技艺正以“活态传承”的姿态,成为赓续历史文脉、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大通县皮影戏传承人李彩亭的故事,是非遗扎根乡村的生动注脚。这位退休校长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皮影艺术,在学校开设兴趣小组,创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孝敬父母心要诚》等现代剧目,自筹资金修建600平方米皮影所并免费开放。他创新融入英语对话、古诗词元素,让传统皮影戏走进40多所校园,培养出200余名小小传承人。

    湟源县大华镇的李桂兰剪纸工作室里,红纸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便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纹样。李桂兰带领留守妇女、低收入群体免费学习剪纸技艺,开发书签、节日礼盒等20类文创产品,46人掌握独立创作能力,2人实现稳定接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也能剪出致富路。”李桂兰的笑容里,藏着传统手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

    非遗传承的背后,是系统性的政策支撑。西宁市成立非遗传承保护专门机构,出台《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通过专项资金管理、生态区规划等举措,为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从“抢救性保护”到“生产性转化”,政策红利让非遗传承有方向、有路径、有活力,机制创新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找到“用武之地”。

    走进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的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银铜暖锅的錾刻声此起彼伏。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湟中银铜器通过“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增收。区级传承人王富邦的工作室里,从传统法器到现代首饰挂件琳琅满目,明年的订单已排满档期。“好手艺就是乡村振兴的‘硬通货’,不仅守住了老祖宗的技艺,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王富邦说。

    城北区“兰花花”非遗中心内,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带领团队创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剪纸作品。她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大学”,每学期40位教师深入课堂传授技艺,让家长们从最初的“针线活无用论”转变为主动参与。“未来要通过电商平台把青绣手工艺品卖到全国,带领乡村妇女用针线绣出好日子。”单永武的规划里,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在慕容古寨体验青绣手作,在丹噶尔古城聆听“花儿”传唱,西宁市精心打造的非遗旅游线路串联起文化与风景。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非遗大集、社火巡游等活动轮番上演,“河湟遗韵”主题展先后走进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让河湟非遗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全国”。当游客在非遗研学游中触摸历史,在体验游中感受民俗,文化遗产正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从思想引领铸魂到文化惠民暖心,从习俗革新破题到遗产传承固本,西宁市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实践,已绘就一幅“颜值”与“内涵”提升、“口袋”与“脑袋”共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未来,西宁市将深入贯彻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精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土地上持续深化实践——文明新风劲吹田野乡间,文化自信根植群众心田,群众的获得感如春风化雨浸润万家,幸福感似湟水奔流绵延不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前:B4版(2025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