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成都某小区空地上,体育教练上门带着小学员训练。陈选斌 摄
为何
走红?
方便省时、针对性更强等特点,以及体育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增长,推动了“体育外卖”的发展
有何
隐忧?
从业者缺少专业资质、存在安全隐患、缺乏有效行业监管等问题,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
破局?
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多部门建立协同监管体系,形成“平台自律、部门监管、行业自治”的多元治理格局
“先热身,跟着我做动作。”11月1日下午4时,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某小区空地上,体育教练何波麻利地摆好小型跨栏、阻力带、跳绳等器械,引导9岁男孩刘晓安开展体能与跳绳训练。
线上预约、教练携器材上门、按需定制、下楼即训……这样的场景如今已屡见不鲜。“体育外卖”这一新型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新选择。它为何走红?发展现状如何?又面临哪些掣肘?记者近日展开了走访调查。
走 红
社会需求进阶下的行业爆发
“周末订单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节课,工作日也有一两节课,涵盖少儿体能训练和成人私教等多种类型。”何波所在的机构是成都较早开展体育上门培训的机构之一,他透露,仅去年一年,机构的上门培训就已服务800余人次。
“体育外卖”缘何火爆?社会需求进阶是刺激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之前带孩子去线下机构练体能、学轮滑,单程要40多分钟,要是堵车更麻烦。”晓安妈妈吴女士称,带孩子上课路上耗时久,加上自己工作繁忙很难坚持陪伴。“现在教练上门,在小区就能上课,省时省力。”
在私企工作的王先生也表示:“平时上班太忙了,上下班时间不规律,很难抽出合适的时间去健身锻炼,不如请私教上门指导,节约时间,运动也有针对性。”
当下,体育培训需求正呈现多样化增长:幼儿需要趣味运动启蒙,中小学生面临体能提升与体测提分需求,上班族渴望碎片化健身方案,老年人需要科学康养指导。家长对子女运动习惯的重视,成年人对健康、减压及技能提升的追求,为“体育外卖”提供了广阔市场。
“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学科培训热度下降,家长对子女体育素养的重视度显著提升。加之全国多地中考体育分值持续提高、增加过程性考核,体测达标与专项提分成为校外教育刚需,进一步推动了“体育外卖”的发展。
此外,各地不断加大户外运动场所建设力度,也为“体育外卖”提供了场地支撑。以四川为例,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体育场地32.67万个,总面积达2.42亿平方米,人均2.89平方米。“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持续完善,让居民“下楼就能上课”成为现实。
隐 忧
面临资质、安全与监管三重挑战
“体育外卖”的走红,开拓出一片市场“新蓝海”,但其繁荣发展背后,“糟心事”也有不少。
今年8月,重庆市侯女士通过网络平台为孩子聘请了体能训练教练,对方声称“有专业资质”,但实际授课时却连基础发力动作都讲不清楚,不仅培训效果差,还多次出现运动拉伤的情况。“后来才知道,这个教练还是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侯女士无奈地表示。
何波也坦言,由于“体育外卖”市场的走红,一些没有专业资质的人员纷纷“进场”,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价格混乱同样困扰着消费者。多次点购“体育外卖”的李先生抱怨:“上门培训同一个项目,有的1节课不到100元,有的1节课要两三百元。价格差距很大,又没有收费标准,只能凭感觉选。”
从业者缺少专业资质、存在安全隐患、缺乏有效行业监管等问题,是当前“体育外卖”行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隐忧。
在专业资质方面,一是目前提供“体育外卖”的教练资质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缺乏专业运动教学认证与急救技能,教学方法不科学;二是服务缺乏统一行业标准,课程设置、收费标准混乱,存在虚假宣传、中途加价等乱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在安全隐患方面,“体育外卖”上门服务涉及陌生人与未成年人单独接触,存在人身安全、隐私泄露风险;而教学场地多为小区空地、家庭院落,缺乏专业运动防护设施,易引发运动损伤,且未签订规范安全协议、未购买相关保险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
在行业监管方面,由于“体育外卖”是新兴行业,横跨实物配送、专业培训、场地运营三大领域,形成了监管交叉地带,而目前对上门服务的跨界监管缺乏针对性框架。部分服务机构未办理营业执照、体育培训相关许可,属于“无证经营”;一些线上平台对入驻者仅审核身份证,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程管控,一旦发生纠纷,消费维权难度较大。
除了以上现象,“体育外卖”还存在场地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且小区内的运动噪音可能会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引发邻里矛盾。
破 局
“健身速递”还需文明规范
“体育外卖”的本质,是以更便利的方式满足群众运动健身的需求,要让其从短期风潮成长为促进全民健身的长效力量,需多方协同发力,筑牢安全底线、完善规范体系。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体能协会正探索建立官方平台,教练员需经协会培训认证方可入驻,课程结束后由家长确认再结算课时费,平台还设置专门客服跟踪反馈,通过评分机制评选星级教练员供家长参考。
美团等一些平台主动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线上教练设置资质证书、教学案例、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的“四重审核”,探索从源头把控服务质量。
成都、南京等地部分体育培训机构尝试与社区开展合作,将闲置的社区活动室改造为“临时训练点”,解决户外场地安全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做教练资质认证。
这些做法,都是多方协力规范“体育外卖”行业健康发展的有益探索。
不少“体育外卖”从业者指出,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很多‘野生教练’,让正规机构面临信任危机。”何波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从市场准入、服务内容、价格指导等多个方面建立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外卖’等体育健身服务项目进行管理、监督、扶持,力度是不够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体育与体教融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柳鸣毅呼吁,多部门应围绕标准设置、场地规范、师资审核、营业资质等关键环节,建立协同监管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监管层面需加快明确权责划分,将上门体育培训纳入体育、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监管范围,要求机构备案教练资质、公示场地安全标准;线上平台需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入驻审核与动态监管机制,对违规从业者实行清退制度,形成“平台自律、部门监管、行业自治”的多元治理格局。此外,还要建立通行的教练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指导服务价格等,明确规则让行业告别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