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明明没有吃,却也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今天乡下的月很圆,后山的土地和院子里的人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近日,湖南娄底初三学生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让无数人泪目。他用“罐子”封存了与奶奶相处的记忆,朴素的文字里藏着深深的思念。
龙睿熙《藏在罐子里的爱》这篇作文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人的记忆闸门,关于爱的故事、关于亲情的片段,都一一呈现在脑海里。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一篇作文却能引发“现象级关注”,的确值得深入解剖:这背后藏着何种流量密码?又能带来何种现实启示?
这篇作文能走红,离不开国人情感基因中关于“隔代亲”的记忆。在龙睿熙的文章中,奶奶的“糖罐子”被赋予“爱”的意义,与回到城里面的“盐罐子”形成对比,将“隔代亲”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这也引起网友的共鸣,在跟帖评论中,从“爷爷口袋里的糖果”到“奶奶用手帕包着的葡萄干”,一个个朴素又真实的细节,诉说着网友独有的、关于爱的记忆和长辈们的含蓄表达:爱很少被他们说出口,却藏在每一个温暖的细节里。
此外,这篇作文还呈现出当下社会里的一种稀缺品质:纯粹的情感与真诚的表达。在如今的时代,AI写作、套路写作、流量写作等层出不穷,很多文章读起来却味同嚼蜡,当此之时,一名初中生却用不加修饰的《藏在罐子里的爱》一文,讲述了奶奶对自己的爱,这种爱甚至超越了“语言与沟通的障碍”。这种纯粹与真诚,是对这个时代“功利写作”的回击:真正的好作品不是技术的产物,也不是套路的产物,而是心灵的馈赠。
更重要的是,这一文章还以简单的表达,触碰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面对死亡的无力和对逝者永恒的思念。文章中最受关注的一句话是“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这句话以一个少年的视角,直观地道出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当成年人的世界总是以各种仪式感和生活哲学来表达死亡时,这位少年却用最质朴的语言揭示出生命的真相:离别总是来得很突然、很简单,也很决绝。在生命的本质面前,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本真。
真诚,永远都是情感直抵人心的最短路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其有着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纯粹,其如同一剂良药,治愈着人与人之间的遗憾与牵挂。这是此文能“看哭网友”的重要原因,可能也是下一篇类似作品也能走红的时代密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