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在岳麓书院听见文明之声
◎ 成竹

   立德树人

    每年开学,湖南大学都在岳麓书院举行新生“开学第一课”,新生代表坐在这里,聆听师长诵读《岳麓书院学规》,学生身着仿古服饰,从“盥手”“静心”到“献贽”“敬茶”

    文明之窗

    岳麓书院在向社会展示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发挥着城市“文明之窗”的作用

   开拓创新

    岳麓书院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博物馆里展出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古籍、开发的线上课程和文创产品

    作为现代城市的“文明之窗”,岳麓书院早已超越单一景点的功能。它不仅是市民游客触摸历史的文化客厅,更是长沙这座活力之城深厚底蕴的集中展示。近日,笔者走进岳麓书院,这座受到总书记关怀瞩目的千年学府,到底承载什么样的文明使命?在新时代如何“立德树人”,又如何创新传承中华文明?走出书院,回望那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的门额,答案已然在心中回响。

    从立德树人到孕育革命火种

    “今天我们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文化文明。”专职讲解员唐美良简洁明了地说道。在湖南秋冬季节最常见的阴天,书院的朱檐斗拱洗去浮华,更添几分肃穆。

    “各位请看堂前的椅子,”“每年开学,湖南大学都在这里举行新生‘开学第一课’,新生代表坐在这里,聆听师长诵读《岳麓书院学规》。”唐美良介绍道。这些诞生于清代的求学规矩,经过创造性转化,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的育人体系,成为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石。

    当笔者还在感悟学规所蕴含的育人智慧,唐美良又介绍说,在讲堂前,还会经常开展“拜师礼”研学体验活动。学生身着仿古服饰,从“盥手”“静心”到“献贽”“敬茶”,学生们的神情常常是从开始的好奇嬉笑,到很快变得庄重肃静。书院,正以其独特的“气场”,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

    然而,岳麓书院的“立德”,远不止于传承古代的礼仪规范。“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多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这里‘实事求是’的学风深深影响了他。”唐美良的话语充满了敬意,“这里,不仅是青年毛泽东静心读书的场所,更是他与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探讨救国真理的摇篮。”

    笔者的目光从弥漫文化气息的庭院,瞬间移向满眼绿色的后山。好像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刚刚在书院讲堂里聆听了千年智慧,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踏着青石板路爬上爱晚亭,思考现实的革命道路。这条不过百米长的小径无声地诠释着,书院的教育曾如何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炽热的革命火种。今天这一方庭院更是“两个结合”最鲜活的注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等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革命实践,在此深度交融,结出了震撼世界的硕果。

   从文化地标到精神文明之窗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主轴线左侧,与书院讲学、藏书的主体功能区并列,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祭祀空间。文庙的这种格局和使用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朱红色墙体,在历史上的民办书院中极为罕见,这凸显了岳麓书院受到尊崇的程度。

    走到文庙时,唐美良的讲解视角,从“教育”转向了“社会”。她说:“除了学生和学者,我们每天还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可见,岳麓书院也是观察和引领社会文明的窗口。”在院内,有银发老人在安静地观摩碑刻;有年轻妈妈在耐心地给孩子解释“忠孝廉节”碑的含义;也有游客对导游的讲解频频点头。

    据介绍,岳麓书院还通过举办“岳麓书院讲坛”“岳麓书会”等高品位文化活动,将高深学问通俗化,将传统文化现代化,正悄然从一个被仰望的文化地标,变为一个能产生辐射力的文明窗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在向社会展示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发挥着城市“文明之窗”的作用,拉升着长沙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岳麓书院还是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和党性锻炼的基地。”唐美良介绍说。书院严谨的管理、洁净的环境、深厚的内涵,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于无声处教化着每一位到访者,让文明从一种外在要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从学术传承到全面创新发展

    历史上,“朱张会讲”代表了思想流派的碰撞与开创。在新时代,岳麓书院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和平台让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今世界进行对话?

    “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活在‘过去式’,其实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实实在在的教学科研机构,是‘现在进行时’”。唐美良的语气里有一种充满底气的自豪,“书院本身就是办学机构,每年都招收历史学、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我们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更有活跃的学术生命。”唐美良指着博物馆内展示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活动预告说。在这里,一边是学生在御书楼查阅古籍文献,一边是游客在一墙之隔观赏亭台楼阁。这种“文博+教育”的独特模式,这种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巧妙共生与交融,正是岳麓书院“继往开来”的具体写照。

    承千年道统,续往圣绝学;开万世新声,扬时代气象。千年文脉的传承,在岳麓书院并没有停留在符号化的展示和仪式的复刻上,而是在创造开展实质性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

    岳麓书院的“继往”,在于与新时代进行深刻的“对话”。它将“传道济民”的精神,转化为服务当代社会的实践;将“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实干兴邦”的浪潮。它的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动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的文化资源,为建设“文明中国”贡献着智慧。

    岳麓书院的“开来”,是立体化的,比如它还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博物馆里展出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古籍、开发的线上课程和文创产品,积极尝试用短视频、播客等新形式传播,让古老的IP变得年轻、时尚,走进当代人的文化生活。

    回望岳麓书院门前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暮色中的学府更显庄严,墨色的大门仿佛一道时间的界碑,区分又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人听见这座千年学府的历史回声,化作了文化传承、文明接力的清越钟声,越传越远。

 

当前:4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