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亿老年网民,成网购陷阱“新靶子”
反骗老 是一场“持久战”

    “双11”前夕,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刘更超又接待了一位前来咨询立案的老人。王大爷在网上购买了大量玉石珠宝后发觉被骗,想把相关商家一一起诉。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大多数案件都在线上完成立案、开庭、宣判,但仍有不少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选择线下立案、咨询,递交纸质材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很多老年人在网上学习、沟通、购物、娱乐,但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的坑老陷阱也花样翻新、屡见不鲜。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热点问题,主要涉及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乱象等。

    通过私域直播间虚假宣传、客服在微信群充当水军、普通食品或者保健品虚构产品功效、夸大治疗价值……10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7起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以警示引导经营主体守法经营,提升公众对虚假宣传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共同守护好最美夕阳红。

    剧本摆拍、卖惨诱导、AI造假、虚假人设等套路,在网购经验比较丰富的年轻人眼中漏洞百出,却让很多老年人深信不疑,沉迷其中。

   看不见的“陷阱”——新型网络骗局如何围猎老年人

    容易轻信他人,是老人网购踩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老人爱买的玉石珠宝为例,有些玉石销售直播间里上演的剧情十分离谱,但还是有不少老人看入了迷。其中,“惩治不孝子”的剧情很受老年人欢迎。“这个人是个不孝子,他开了一家玉石店,我今天为了惩罚他,我要把他的玉石全部低价清仓处理给直播间的亲人。”虽然剧情夸张,但不少老年人在主播的煽动下,最终冲动下单。

    一方面轻信不良商家,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咨询子女,不少老人对法官提出的“您可以再问问子女”这样的建议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让刘更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前来咨询的老年人在看直播时被“注册店铺赚钱”的骗术引流到平台外,被骗8万多元,却不敢告诉子女。“他们以前提醒过我,让我别相信。”老人满是懊悔,“现在我跟孩子说不出口。”

    北京市民赵婷的家里最近出现了很多杂牌抽纸、洗涤灵、牙膏,品相很差的“有机蔬菜包”,加了“科技与狠活”的“酱牛肉”,以及蛋黄颜色奇怪的“可生食鸡蛋”。

    赵婷父母被拿捏的弱点是孤独。赵婷透露,私域直播电商公司可能把老人群体分为三类:外地户口外地身份证号的老人、本地户口外地身份证号的老人、本地户口本地身份证号的老人,不同老人会被拉进不同的群里。

    前两类被视为随迁老人,即随儿女来到本地,被称作“老漂族”。他们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渴望被关注和关心。因此,直播间的全天候陪伴,销售“儿女”们的早晚问候,更能触动他们。

    在多位法官看来,老年群体之所以选择轻信不良商家,是因为老人的一些特定心理需求被利用:轻信虚假宣传,购买名为“保健品”实则是普通食品的产品,是出于对健康的焦虑;轻信主播的各种卖惨话术打赏,则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慰藉;而购买玉石、字画上当,也常常是被“收藏升值”的话术打动,反映出老人对养老资产保值的强烈需求。

    找不到的“平台”——隐秘私域套路多

    北京市民王磊最近发现母亲手机不离手,从早到晚一直看直播,还要定闹钟打卡,做笔记答题。

    “上个月老人突然腹痛、恶心,到医院检查发现转氨酶指数高得惊人。医生询问近期饮食上有什么变化,老人才说每天都在吃直播间买的山药粉。山药粉停吃一周后,转氨酶就正常了。”王磊说。

    王磊原本想到平台举报维权,却发现母亲看的直播并不在微信、淘宝、抖音等常见社交媒体或电商平台上,而是通过销售员发过来的链接登录的。原来,销售员用送鸡蛋吸引王磊母亲成为会员,然后发链接让老人进入直播间。“我这才知道这叫私域直播,没有平台,没有回放,连退货按钮都没有。”王磊说。

    所谓私域直播,是相对于公域直播来说的。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直播都是公域模式,平台会对直播的商家、商品进行资质审核,确保合法合规。而私域直播一般是通过建立微信群或私聊发送直播链接(H5、小程序、APP等形式),邀请特定人群观看。

    除了隐秘,私域直播更大的问题在于无痕。无论是向监管部门投诉还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都需要提供完整证据。但据了解,很多私域直播都是“一次换一个链接”,有的直播甚至都不卖货,只是“专家问诊和科普”。如果想购买专家提到的产品,要找“专属客服”下单。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表示,私域直播的维权难点在于交易链条被刻意设计成“脱平台”模式,不仅规避了电商平台风控和监管要求,也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证据零散、交易主体难以锁定等问题,尤其是直播无回放、聊天可删除、收款与发货主体分离等做法,加大了取证和追责的难度。

    越不过的“鸿沟”——老年人在维权路上的多重难关

    讲不出经过,是老年人的维权路上的第一道鸿沟。

    “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很多老年人往往讲不清楚经过,问到最后,老人只能反复说一句——不知我这钱怎么没了。”刘更超说。

    此外,线上打官司也让不少老人犯难。线上诉讼免去了当事人长途跋涉的困难,为维权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怎么下载庭审APP、不知道如何登录,更别提进行下一步操作了。

    如何拿出有效证据,则是另一道坎。法官吴娇审理过一起字画买卖案件。

    70多岁的陆大爷花了5万多元在直播间买了16幅所谓名家字画。主播在直播间里宣传说,这些字画很有收藏价值,让买家不要拆开包装,过段时间之后就能升值。商家甚至还伪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文化综合单位”之类的机构,做了一份假材料在直播间里展示,还像模像样地盖上章。

    “我们后来了解到,这位老人在类似的直播间购买了很多字画,数额高达百万元。”吴娇说,尽管陆大爷花费不菲,但老人起诉维权时,证据几乎没有。“只有几张直播间截图。”吴娇回忆,最后考虑到当事人是老年人,举证能力不足,法院依法向平台调取直播录像,才拿到商家欺诈的关键证据,判决商家退货退款。

    此外,对网络世界的不熟悉、法律意识薄弱,让不少老人“告错了人”。

    有的老人分不清平台和商家,在收到劣质商品后寻求客服帮助时,常混淆平台客服与商家客服,误将商家的推诿当作平台的最终处理结果,不知道还能向平台投诉商家、申请平台介入调解。

    有的老人起诉时搞不清楚要起诉商家还是平台。吴娇说,这类“搞错维权对象”的情况在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我个人也很同情他们,但如果走法律途径,还是要先搞清楚该告谁,不然花了时间,还达不到维权目的。”

    可架设的“桥梁”——多方合力守护“夕阳红”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应如何针对坑老、骗老行为维权,并帮助老人走出坑老骗局?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健表示,此类事件的取证关键是证明商家虚假宣传,能够证明老年人遭遇欺诈的证据形式通常包括录音录像、聊天记录、宣传单或产品介绍网页(含网址)等。

    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通报和权威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己劝说老年人。部分社区也开展了一系列帮助老人提升数字素养与防骗意识活动,将科普和反诈宣传融入游戏和日常交流,有效帮助老人们增强风险防范观念。

    为了避免老年人因“不会用、不敢用、用不好”数字工具被排除在司法保护之外,北京互联网法院同时提供线上与线下服务:线上技术热线实时解答疑问,线下保留窗口立案、纸质材料提交等传统服务方式,为不熟悉网络操作、设备无法在线开庭的老年人提供到院开庭场所和设备支持。

    彻底斩断老人与坑老骗术之间的联系,还需要真正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在法官们看来,老年人网购维权难,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折射出适老化规范滞后、行业标准有待完善、家庭社会协同支持不足等问题。

    “生产企业不能只顾智能,更要想着适老。”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仪军指出,企业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建立专项质量管控体系,对保健食品、智能家居等老年人的高频消费品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清晰标注适老功能与风险提示,严禁“悲情营销”“限量抢购”等诱导式宣传。

    同时,平台也应强化技术防护,开发老年人专用界面、语音客服功能,对老年人大额转账、脱离平台交易等异常行为进行风险提示;还可以设立老年人购物“冷静期”,老年人购买高价值商品,可以提供适当时长的订单确认犹豫期。

    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同样重要。“数字反哺是家庭亲情的新形式。”仪军建议,子女应主动帮助父母更新设备防护设置,经老年人授权向子女同步消费信息,设置支付限额、接收大额消费提醒;社区可建立“老年人数字加油站”,由低龄老人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学会用设备、识别风险。

    (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

当前:A4版(2025年1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