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老年群体触网程度不断加深,但其面临的“数字鸿沟”在维权领域尤为凸显。新型骗局正从公域转向更为隐秘的私域,交易链条被刻意切割、隐匿,导致取证艰难、责任主体模糊。即便老人鼓起勇气维权,也常因“说不清经过”“找不到证据”“搞不懂程序”而步履维艰。这既是骗术对老年人认知特点的精准拿捏,也暴露出适老维权体系的短板。
守护“夕阳红”,急需以“技术之盾”抵御“技术之刃”。平台与企业要扛起主体责任,将“适老”理念落到实处:开发简易操作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置大额支付冷静期,防范冲动消费;严控“悲情营销”“虚假人设”等不良内容。用技术赋能,织密防护网,让陷阱无处藏身。
法律监管也需与时俱进。面对私域引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要创新监管方式,填补监管空白,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同时,司法服务要更“接地气”——保留线下窗口,优化举证指引,让法律成为老年人触手可及的后盾。
然而,最坚固的防线,往往来自情感的支撑。许多老人陷入骗局,深层原因在于情感陪伴的缺失。子女的“数字反哺”不仅是技能传授,更应是日常的情感交流和风险提示。社区可搭建“数字加油站”,通过邻里互助提升老人的网络素养。唯有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不再轻易被虚假“温情”所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老年人安心畅游数字世界,共享科技红利,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这需要平台尽责、监管发力、法律兜底,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伸出温暖的手,用真诚陪伴,共同为老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