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10月底进行的四川省2025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年龄最小为9岁,引发社会对“童年被剥夺”与“超前学习”合理性的讨论。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尽管“双减”政策已出台四年,但是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搞“超前学习”,推动小学生上初中课程,有的小学生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导致孩子过早背上沉重的学业负担,也引发舆论热议。
9岁孩子参加自考,小学生学完初二重点课程,这些“超前学习”现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忧?近年来推行的学业“减负”是否还有遗漏的方面?该怎样为“超前学习”现象“踩刹车”?
案例
9岁自考生的背后是被催熟的童年
◎ 童方萍
■ 9岁孩子自考是出于兴趣驱动,还是功利裹挟?真正值得提倡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10月26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5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顺利结束,公布的信息提到,本次考试报考者26.36万人,考生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72岁,“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该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自考无年龄与学历门槛,只要考生本人和监护人同意,均可报名,鼓励全民参与终身学习。
9岁本应是奔跑在操场、沉浸在童话中的年纪,而这个9岁孩子却已坐在自考考场,面对成人世界的知识体系与考试压力。这背后,或许是家庭对“神童”标签的追逐,是对“赢在起跑线”的极端演绎,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这位孩童,很难说不是“超前教育”“拔苗助长”的产物。
教育,首先是“育人”,而非“制器”。儿童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与心理发展阶段。有专家指出,9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难以真正理解高等教育中复杂的理论体系,家长让其参加考试,不仅难以实现有效学习,更可能扭曲学习动机,将求知异化为获得学位证书。这种“超前教育”表面看是智力开发,实则是对童年生态的破坏,是对成长节奏的粗暴干预。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个案一旦被媒体放大,极易形成不良示范。在“内卷”焦虑蔓延的当下,家长容易陷入“别人家孩子都能考,我家孩子不能落后”的攀比心理,进而推动更多低龄儿童提前进入应试轨道。这不仅背离了自考制度“服务社会、补足教育”的初衷,更可能加剧教育焦虑,使本应宽松、多元的自学考试,异化为另一条“低龄升学”的赛道。
当然,并不能否定天赋异禀的儿童存在。但对于9岁自考生,社会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心理状态:是出于兴趣驱动,还是功利裹挟?是否具备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心理韧性?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也应避免“神童叙事”,多些审慎与引导,防止形成错误导向。从古至今,不少“神童”的最终结局都令人深思。
真正值得提倡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唯有尊重规律、回归本心,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点亮人生的光,而非压弯脊梁的重担。
警示
莫让“超前学习”透支孩子的未来
◎ 王琦
■ “抢跑”的孩子短期可能出色,从长远来看却可能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成为落后者
9岁孩子参加自考,小学生学完初二重点课程,这种荒诞的现象,在“双减”政策出台四年后的当下真实上演,让人意外。这种“超前学习”之风,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也对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家长们。在这场教育“竞赛”中,家长们虽心疼孩子,却又不甘落后。他们害怕孩子因为未超前学习而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于是,纷纷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让孩子提前学习。
这种“囚徒困境”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家长对教育竞争、就业竞争的焦虑,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们担心孩子在未来升学、就业时失利;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舆论和培训机构的宣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培训机构为招生夸大“超前学习”效果,营造出“不‘超前学习’就会落后”的舆论氛围,让家长们更加坚定地“一掷千金”。
“超前学习”看似能为孩子争取优势,实则暗藏诸多负面后果。首先,“超前学习”使得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失去本应拥有的快乐时光,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从短期来看,“超前学习”的孩子或许能在成绩上表现出色,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家长总希望通过提前学习,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至于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长自有其节奏,过早接触超出认知水平的知识,不仅事倍功半,更可能扼杀其学习兴趣,一些孩子会因为思维跟不上实际年龄、理解能力不够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在“超前学习”中,当课堂学习成为“复习”,孩子更会丧失学习兴趣,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再专注。
此外,表面上的“先行一步”,很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绊脚石。教育远不止知识的堆砌,还关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学习压力过大的孩子,往往会丧失内在驱动力。“超前学习”可能给孩子制造“虚假优秀”,在低龄阶段通过提前学习获得表面优势而沾沾自喜,在后续学习中,往往会因为缺乏扎实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而逐渐掉队。这就像被人工催熟的果实,外表光鲜却丧失应有的风味与营养。在现实中,不少曾经的“抢跑者”往往成为落后者,甚至追不上同龄人。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非短期的冲刺赛。别让“超前学习”透支孩子的未来,要让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节奏与年龄合拍,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童年。
提醒
学业“减负”也要盯着家庭“增负”
◎ 余明辉
■ 家长要走出“抢跑”误区,明白真正的学习优势源于持续的学习能力,而非短暂的进度领先
众所周知,多年来,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学业“减负”可谓是动作不断,为减轻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9岁孩子参加自考,小学生学完初二重点课程,这些案例无疑给“减负”工作敲响又一记警钟:中小学生的学业“减负”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因为部分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并未消除,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所学无法满足未来的竞争需求,于是私下为孩子安排“超前学习”,导致“学校作业少了,孩子反而更累了”,孩子被拖入家庭“增负”怪圈。媒体曾报道,部分家长在学校作业减少后,立马给娃加码报班,“别人都在补,咱不补就是落后”,这种“集体焦虑”成了家长的通病。“小学没毕业,初二重点课程已学完”应该就是家庭“增负”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媒体还报道过,在“禁补令”之下学校不补课,家长却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从如今“超前学习”成为风气来看,以往的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工作还有盲点或薄弱点,下一步“减负”的重点方向,不仅在于学校和课堂,更在于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业负担。部分家长盲目追求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这种短视行为必须纠正。
各地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自觉走出“抢跑”认知误区,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学习优势源于持续的学习能力,而非短暂的进度领先,而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过度“超前学习”可能适得其反。
当然,在家庭“增负”的背后,是“一边喊着减负,一边考试难度没降,录取仍看分数”的现实,就像一些家长说的,“学校教一棵树,考试考一片树林”,不“增负”怎么办?因此,要让家庭不给孩子“增负”,就要进一步减轻考试负担,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劳动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录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摒弃“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错误观念,为孩子成长创造宽松环境。
建议
为“超前学习”降温应从根本发力
◎ 许朝军
■ 若现实中没有可以依据“超前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选拔,家长和孩子或许就不至于深陷“抢跑困境”
“超前学习”不是助力成长,而是拔苗助长。为“超前学习”降温需要从根本发力。
严打违规培训,切断源头祸患。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基本不会“超前教学”,更不会让小学生学习初二重要课程,部分家长不具备“超前学习”的资源支撑,在“超前学习”现象背后,往往有校外培训机构炒作助长的“功劳”。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合力共为。一方面,要严查无资质的培训机构,发现必取缔,取缔必严惩追责。另一方面,要严查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打着“个性化教育”“素养提升”旗号,违规开展超纲超前培训行为。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露头就打、从严追责、追溯问责,不仅要按照执法必严原则,严查不法行为,还要严格按照“双减”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要求,建立黑白名单,实行行业禁入与依法追责同步治理,从源头杜绝培训机构助长“超前学习”的行为。
规范办学行为,铲除畸形诱因。“超前学习”背后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获得名校名班的“入场券”。如果所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能规范办学行为,若现实中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依据“超前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选拔,家长和孩子恐怕就不至于深陷“抢跑困境”。教育部门需牵头规范办学行为,一要让学校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非提前教学来保障教育公平;二要坚决遏制名校“掐尖”、变相选拔等招生行为;三要加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区域教育差距,缓解家长的择校压力。只有彻底铲除基于“超前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家长和学生的“囚徒困境”,消除“超前学习”的现实诱因。
在严打违规培训、规范办学行为的过程中,各地要积极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等组织的作用,通过公益监督、家庭教育指导、监护失当追责等形式,以社会协同之力,为青少年营造阳光健康的成长环境。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以化解家长的“普职分流”焦虑;我们整个社会也需要重塑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育人观念,构建多元立体的育人评价氛围,摒弃“唯分数论”的功利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