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开车叼牙线棒”何以引发争议?
◎ 房清江

    “开车时嘴里叼了一支牙线棒,为何会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这让江苏某地的市民钱先生非常困惑,并质疑交警部门执法的严肃性、合理性。11月12日,此事经相关平台披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当地交管部门复核认为,原违法认定存在不当,并对钱先生的相关处罚依法撤销。

    对于司机开车叼牙线棒,部分网友认为,任何可能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行为都应严格禁止,以防止潜在的交通事故。然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钱先生的行为并未实际影响驾驶操作,处罚过于严厉,缺乏实际依据,存在过度执法的嫌疑。

    在深入探讨这一事件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执法的关键在于精准和适度。法律的实施旨在保障公共安全,但同时,也应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这起事件中,叼牙线棒与驾车吸烟等行为有着显著不同,后者往往伴随着手部动作,比如取烟抖烟灰等,明显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而前者在不影响正常驾驶操作的情况下,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微乎其微。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讨论,事发地交管部门进行了认真复核,最终依法撤销了处罚。这一决定,体现了当地执法部门勇于自我纠错的态度,以及对提升执法精准性的不懈追求。

    这场从处罚到撤销的执法风波提醒各地执法部门:执法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要进一步优化执法审核流程,全面考量相关行为的实际影响,避免仅凭主观推测作出判断;在执法细节上,把握好分寸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能有效防止因过度执法而损害公众的合法权益;在严格执法时,也要有人性化考量,对于一些轻微违法,以教育提醒为主,重纠偏、慎处罚;长远来看,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交通违法行为认定的精准性,这是确保执法合法、合理、合情的关键所在。

    对于驾驶员而言,在驾驶过程中应始终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任何可能真正影响驾驶安全的行为。

当前:3版(2025年1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