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省南通市崇川经济开发区明星社区一块占地16.3亩的“共享菜园”火了,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前来打卡,双休日更是人头攒动。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备受青睐的“田园宝地”,昔日竟是一块闲置已久的脏乱差地块。经过社区的精心规划与整治,这里被划分成286块规整菜畦,以每年200元的亲民租金向市民开放认领,供大家亲手种植蔬菜。不到1个月时间,所有菜畦便被一抢而空、全部认领完毕。
这片“共享菜园”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既盘活了闲置资源,更精准接住了市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民生期待,也为全社会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打开了全新思路。
缘起
——从“民生痛点”到“治理起点”
此前,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裕景苑二期北侧一块闲置地是明星社区的“烦心事”——居民自行开垦导致土地零碎、环境杂乱,邻里纠纷隐患重重。随着社区治理深化,居民对规范用地、打造优质共享空间的呼声日益高涨。
如何根治“乱种植”,提升环境品质?明星社区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作用,将这块沉睡的边角地唤醒,精心规划为惠及邻里的“共享菜园”,实现从“无序”到“共治”的转变。
变“乱”为“治”,首在破局,共享菜园建设的第一步是解决历史遗留的“乱种植”问题。社区成立专项小组主动上门与耕种居民深入沟通,详细解释建设共享菜园的公共价值和长远益处,短期内成功收回该地块并进行统一管理。随后,土地被平整、测量,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社区党委书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召集人王建春带队邀请熟悉情况的老干部、党员代表和热心居民代表详细了解土质、光照、水源等条件,围绕建设方案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同时,明确认领程序、种植规范、维护责任和退出机制,确保后续管理有章可循、公平有序。
286块菜畦里的瓜果蔬菜,承载的不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想,更是包含了人们的多重渴求。
实践
——“小菜园”如何撬动“大治理”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钢筋水泥筑起了物理屏障,也隔断了传统邻里关系,一些小区,“楼上楼下互不相识”成为常态。“共享菜园”,恰好打破了这种疏离。
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菜园北里社区南线阁41号院,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老旧回迁楼,楼里家家户户都爱种花养草,一到春天换花草的时候,院里的公共空间就成了临时储物点,废弃花池更是堆物堆料的“首选地”。这事儿不光让居民看着闹心,也让物业和社区的管理犯了难。
起初,社区趁着周末集中清理花池,可前脚清完,后脚又被堆满了。
后来,“楼院+”党建项目工程正式启动后,工作人员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议事协商成果,打造“共享菜园”。
这块儿土地自从确定种菜后,许多居民主动认养,主动维护,还有居民把自家花盆搬了出来,给菜地做点缀。社区推出“四季看菜北”的改造主题:春日育新苗,夏赏花满园,秋丰收硕果,冬享暖邻里。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将四季规律融入邻里情谊。
“共享菜园”不仅是居民动手耕耘的绿地,更成了邻里议事的“露天会客厅”。社区党委依托这片菜园,搭建起党员、居民、志愿者三方联动的协商平台。菜畦边的闲谈里,藏着最真实的民生需求,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久而久之,“遇事多商量、难题共解决”成了41号院的新风尚。
社区干部发现,议事方式一旦融入生活场景,原本难以协调的小事反而容易推进。邻里之间的信任感也在一次次协商中积累起来。
牛街街道党工委将这种探索总结为“三耕工作法”:耕地,让居民在共建中增强参与感;耕心,在协商中增进理解;耕情,让社区更有温度。
启示
——“菜园模式”的可复制价值
牛街的“菜园故事”,不是孤例。它像一滴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全景。
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牛街街道的探索,显得格外生动。它没有另起炉灶,而是让制度和情感在生活中融合。
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说:“有时候群众不一定记得会议精神,但会记得谁在菜园里帮过他。”这种信任与共识的积累,正是基层治理最坚实的土壤。
让治理回到生活的场景中,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近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为社区居民分配菜地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每片菜地约20平方米,一年仅收费100元。众多网友直呼“羡慕不已”,“非常建议推广!”成为社交平台上的高频留言。
该社区党委书记田鸣接受采访时表示,社区前身为城中村,不少居民保持着种菜的习惯。为回应这一民生需求,佛祖岭街道牵头,利用社区周边闲置空地,打造了这片规范化管理的共享菜地。
共享菜地落成了,但菜地怎么分?成了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公平起见,社区决定按去年的报名顺序分配,组织公开抽签,抽到哪块地种哪块,一户居民限领一块。“一年只收100元管理费,主要用于日常维护和全年不间断供水。”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社区更新从来不是单纯的城市美化,而是城市精神的再生长。从“共享菜园”到“议事角”、从“阳台自治”到“共建花园”,每一个空间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治理的力量从何而来?答案,正藏在那些日常的互动与信任里。
城市治理的根,深扎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当居民能在社区找到“参与感”,政府能在治理中找到“共识点”,一座城市的温度也就有了最真实的依托。
展望
——让更多的“共享”在社区生根发芽
前不久,浙江宁波市甬江街道朱家社区居民、老党员邵国英从自家农田归来,顺手将新鲜的蔬菜放在社区“共享蔬菜”放置点,笑着对社工小丁说:“小丁,今天大丰收,跟大伙儿说一声!”
在朱家社区,这样的温馨场景早已成为日常。一篮篮新鲜蔬菜不仅架起了邻里间的连心桥,更串联起社区里温暖的爱心长链。这场始于居民自发分享的善意行动,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持续生长,在基层社区治理的画卷中,书写着充满温情的篇章。
故事的起点,源于居民曹秀华阿姨的一次“甜蜜烦恼”。自家菜园丰收后蔬菜多得吃不完,曹阿姨便在楼栋内发起分享。网格员社工入户走访时了解情况后,迅速将这一暖心举动升级为社区行动——在公共区域设立“共享蔬菜”固定点位,邀请曹阿姨作为发起人,将多余蔬菜统一放置。随着“共享菜篮”的落地,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其中,如今已有6户家庭常常将自家种植的时令蔬菜送到点位,鲜嫩的青菜、饱满的番茄、翠绿的黄瓜,成为社区里流动的“爱心符号”。
社工每日将蔬菜信息发布在网格群,有需要的居民可随时自取。社区还建立了精准帮扶机制,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时,会特意将蔬菜送到独居老人家中;剩余的蔬菜则全部送往社区老年食堂,为老人们的餐桌增添一抹自然鲜意。这些新鲜蔬菜不仅解决了居民丰收的“幸福烦恼”,更成为传递关爱的纽带。
令人惊喜的是,共享蔬菜的善举还引发了爱心“连锁反应”。不少领取过蔬菜的居民深受触动,主动联系社区参与“慈善一日捐”“康乃馨捐款”等慈善救助活动,用捐款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或是在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中争当志愿者,贡献一份力。
更多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正在社区中生根发芽。在山东青岛市乐平路6号,居民任相龙自主养护的“共建花园”已成为社区的“绿色会客厅”。从播种到花开满园,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花开社区、邻里同馨”的美好愿景。
走进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蓝天街道白云社区的“幸福里共享驿站”,仿佛打开了居民身边的“百宝囊”,宽敞明亮的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几个货架,货架上从电钻、扳手到不同型号的钻头应有尽有;另一区域,挂满了儿童演出服,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满足孩子们的各类表演需求;还有儿童玩具、图书、“遛娃神器”婴儿车以及老年人的康复辅助器具等一应俱全。
“幸福里共享驿站”是结合居民需求打造的以社区采购、群众捐助等方式筹集物品的共享空间,实现了居民闲置物品以及社区资源的共享。“像电钻、电扳手、儿童演出服等,买回来一年到头用不了几次,送人也没人要,扔了又太可惜,其他居民有需求的时候只能干着急。因此我们打造了一个共享驿站,居民有需求都可以到这里来借,或者有闲置物品也可以放到这里供大家使用。”
(综合《北京日报》、九派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