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象山搭建“四会”平台育“四风”
滨海小渔村劲吹文明风
◎ 本报记者 刘川 朱乔明

    开栏语

    日前,中国文明乡风大会落下帷幕,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起风向标、吹响集结号。即日起,本报《文明乡风故事汇》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我们将循着大会精神的指引,深入村落街巷、蹲点田埂院落,记录阡陌间的文明微光,捕捉藏于烟火中的温暖瞬间,把带着泥土芬芳、裹着真挚情感的乡风故事娓娓道来,邀您共赏文明乡风的万千气象,让文明乡风建设在共鸣中扎根生长。敬请关注。

    搭平台

    搭建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共富促进会、道德评议会“四会”平台

    育新风

    针对性培育婚丧新风、优良家风、和谐村风、最美民风“四风”

    广覆盖

    象山355个村已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已成村民自觉行动

    见成效

    乡村不仅换了“模样”,更多了“内涵”,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文化自信的乡村新图景

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一角。(宁波市文明办供图)

象山县新人乘坐“花田喜事”公交婚车举办集体婚礼。(宁波市文明办供图)

    10月底,沿着青石子铺设的小径蜿蜒而入,竹篱笆廊道与灰白相间的院墙相映成趣,咖啡香气袅袅升腾——如果不是村里老人提起,不会有人想到这处隐于田园间的“花田喜咖”,原先竟是村里闲置的水泵房。自今年元旦开业以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贤庠镇碶头陈村的这家乡村咖啡馆,迅速成为新人婚拍的热门取景地,日均销售额3000元到5000元不等,周末节假日能有1万元左右。

    一家小小的乡村咖啡馆为何人气火爆?答案藏在象山县近年来创新推行的“四会说四风”乡村治理模式里。红白理事会破陋习、家庭联盟会传家风、共富促进会谋发展、道德评议会树新风,不仅让东海之滨的这片广袤田野焕新,更让文明种子扎根人心。

    因何破题?

    直击痛点,“四会”应需而生

    “以前村里办婚事,光宴席就要摆几十桌,普通家庭要搭进去好几年积蓄。”碶头陈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回忆,过去村里婚丧嫁娶攀比成风,这笔花销成为不少乡亲的“隐形负担”,与此同时,部分闲置农房杂草丛生,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凸显,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亟待破解。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把政策要求落地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如何激活群众参与治理的“源头活水”?2016年起,象山县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文明乡风建设主线,逐步探索出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共富促进会、道德评议会“四会”平台,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地开展文明乡风建设,针对性培育婚丧新风、优良家风、和谐村风、最美民风“四风”,通过“四会说四风”,以“小平台”撬动“大治理”。

    象山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会”的建设为群众搭建起“自己说事、自己议事、自己办事”的平台,红白理事会倡“婚丧新风”,家庭联盟会抓“家风建设”,共富促进会谋“发展实事”,道德评议会树“行为标尺”,四者相辅相成,共同破解乡村治理的痛点难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明动能。

   如何实践?

    各有抓手,“四风”落地有声

    在象山的乡村大地上,“四会”在每个村都有具体抓手,村村都有鲜活故事,让“四风”的培育从抽象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花田喜咖”的走红,离不开红白理事会的“牵线搭桥”。在碶头陈村,红白理事会不仅牵头打造婚俗馆、花田景,更设计“公交车婚礼”、“花田喜事”集体婚礼等特色形式,让婚事新办既浪漫又节俭。

    目前,象山355个村已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截至9月30日,全县共操办婚丧事42337起,执行新规42294起,执行率99.9%,节约资金约64.67亿元,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已成村民自觉行动。

    走进黄避岙乡高泥村,260多户村民家门前悬挂的黄鱼形状家风牌匾自成风格,废弃渔具做成的景观小品点缀着庭院,垃圾分类示范村的标牌格外醒目。

    高泥村以家庭联盟会为纽带,将“小家”家风与“大家”共富紧密相连。家庭联盟会吸纳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代表,组建“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开展“庭院美化”“渔排说事”等活动,推动里海荷塘田园综合体、渔旅研学项目顺利落地,如今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家风,成为带动渔旅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全县层面,家庭联盟会还编撰《象山历代家风家训研究》《象山家训精读三十则》,发放书籍1.2万余册,开展家书分享、经典吟诵等活动1300余场次,5万余户家庭参与。

    “仅用30天就完成46户政策处理,将近7000平方米旧宅收归集体,啃下了‘硬骨头’。”贤庠镇青莱村共富促进会成员提起西坡项目,语气难掩激动。2019年,青莱村计划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共富促进会成员协商推进西坡项目落地,决定参照农户闲置农房“三权分置”不动产确权形式,给予经营方西坡民宿20年的使用经营权,到期后所有固定资产及投入归还村集体。

    如今,西坡民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超15%,村里的道路拓宽成了柏油路,一栋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浙派民居拔地而起。

    更让人暖心的是,共富促进会还撬动乡贤资金250多万元,将破旧老院改造成颐养小院,老人只需支付水电费就能入住,还有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体检。“小院比家里还热闹,孩子们在外工作也都很放心。”如今,村里的老人在颐养小院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共富促进会的带动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不只是青莱村。截至目前,全县共富促进会已促成项目125个,让乡村经济“强起来”的同时,也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道德评议会树立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彻底改变了过去‘各扫门前雪’的陈旧观念。”涂茨镇旭拱岙村党支部书记葛聪敏见证了道德评议会给乡村带来的蜕变。

    “咱们村老年人比例已经超过30%,改造颐养小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在由道德评议会牵头召开的“村民说事会”上,村民代表陈利利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讨论过程中,村民们纷纷为颐养小院建设献策,最终达成共识:将村里民宿的部分区域改造为颐养小院,既保留部分民宿功能,又能满足村里老人的养老需求。
    “过去村里做事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现在通过说事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参加了多次说事会的村民陈文革说,“这样办事更灵活,更能听到大家的心声!”

    通过道德评议会,旭拱岙村不仅解决了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推出诚信指数测评体系,将考评结果与村民福利挂钩,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有何成效?

    三维赋能,乡村焕发新生

    “四会说四风”推行以来,象山乡村不仅换了“模样”,更多了“内涵”,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文化自信的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在经济层面,“四会”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碶头陈村“花田喜咖”累计吸引游客5万人次,“喜”系列文旅产品销售额达12万元,带动全村创收50万元;青莱村西坡民宿、“最北营海风巷子”露营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高泥村渔旅产业让户均年收入突破30万元;全县共富项目总投资超13亿元,让乡村经济“强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

    在治理层面,“四会”构建了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全县红白事执行率达99.9%,为村民减负成效显著;旭拱岙村实现诚信积分全覆盖,群众自觉参与乡村治理;青莱村30天完成46户政策处理,集体决策效率明显提升;碶头陈村咖啡馆从闲置水泵房变身网红打卡地,资源盘活推动村集体发展。“以前村里做事,干部磨破嘴皮,村民还是不理解;现在通过‘四会’,大家坐下来商量,事情好办多了。”不少村干部有这样的体会。

    在文化层面,“四会”培育了浸润人心的“文明土壤”。花田咖啡香里飘着“喜文化”,黄鱼家风牌匾上写着“好家风”,颐养小院里藏着“互助情”,渔排说事会上议着“新风尚”。象山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会说四风”不仅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让群众在参与中重新认识到自身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价值。

    行走在如今的象山乡村,青石子路上的咖啡香与竹篱笆的光影交织,颐养小院的饭菜香与谈笑声相融,渔排上的海风与议事声相伴。这是“四会说四风”绘就的生动图景,也是乡村最动人的模样——既有“颜值”,也有“气质”;既有“烟火气”,更有“文明味”;既让老百姓“富口袋”,又让老百姓“富脑袋”。

 

当前:1版(2025年1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