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妹妹28年,她说只是做了姐姐该做的事
◎ 本报记者 赵青

    天色渐晚,厨房里的暖光包裹着唐术华系着围裙的身影,案板上散落的面粉旁,放着一些捏好的饺子……11月17日,唐术华一边捏着饺子,一边轻声念叨:“妹妹爱吃饺子,得给她补补。她现在只有六七十斤,牙也没了,饺子得煮得软烂些,能用筷子夹成小块才好咽。”

    唐术华是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诗仙村村民。28年来,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精心照料着先天肢体残疾的妹妹唐术清,在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常里,勾勒出最暖心的“姐姐”模样。

    唐术清天生残疾,一直以来不会说话、翻身,甚至连最简单的吞咽都难以做到。唐术华小时候,村里偶尔会放露天电影,或是搭台演木偶戏。父母总会带着姐妹俩去看热闹。别的孩子能在场地里追着跑、闹着笑,唐术清却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唐术华也寸步不离地陪着,直到散场。“妹妹跟别人不一样,我得好好护着她。”年幼的唐术华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守护的种子,懵懂却坚定。

    1997年,唐术华的丈夫因车祸离世,留下还未成年的儿子与她相依为命。白发苍苍的父母握住唐术华的手说:“回来吧,带着孩子回家,往后我们互相帮衬,你妹妹也需要你的照顾。”

    那一刻,儿时的想法与现实的责任重叠,年迈的父母日渐力不从心,哥哥和弟弟也因生活所迫难以周全照料。她果断回去,接过照料妹妹的担子。

    回到诗仙村后,唐术华的日子一刻不得闲。妹妹每月都要消耗大量尿不湿、消炎针剂和营养液,仅靠政府的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远远不够。为了生计,她耕种了两亩薄田,种玉米、花生、蔬菜,忙得脚不沾地。农闲时就去附近工地打零工,什么苦活累活都肯干。一次深夜,妹妹因褥疮感染高烧不退,唐术华冒雨背着妹妹赶往镇卫生院,在泥泞路上摔得满身瘀青,却死死护住了怀中的妹妹。

    回村后,曾有人给唐术华介绍过对象,可一听说她要带着残疾妹妹一起生活,还要承担长期护理的重担,最终打了退堂鼓。为了更好地照顾妹妹,唐术华断了“再婚”的念头:“妹妹离不开我,我也放不下她,不能丢下她。”

    后来,唐术华的父母相继离世,临终前都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唐术华明白父母的牵挂和担忧,她含泪对父母说:“有我在,妹妹就有家!”

    妹妹的身体越来越差,唐术华不再打零工,开始在家里专心照料妹妹。妹妹牙掉光了,她就熬粥,把青菜和肉炖到软烂捣成泥;妹妹想出门晒太阳,她就推着轮椅在村里到处走;到了夜里,她也不敢睡踏实,耳朵总“支棱”着,妹妹稍有动静,她就会立刻起身,或是换尿不湿,或是喂温水,或是掖好被角……

    “妹妹不能说话,可我一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在想啥。”唐术华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温柔。如今59岁的唐术华,抱妹妹时腰会隐隐作痛,夜里醒了也很难再睡着,可只要妹妹还在,她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10月15日,当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喜讯传来时,唐术华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做了姐姐该做的事,没啥了不起的。”
    这份“该做的事”,其实早已成了家里人的默契——儿子从小就跟着唐术华给小姨喂饭、翻身,如今在外地打工,每月都会省下钱给小姨买尿不湿和营养品。哥哥和弟弟平日里忙,没太多时间上门照料,便主动分担妹妹的医药费,侄儿侄女每逢假期也来帮忙照料……

    唐术华的善举也悄然影响着乡风。过去因赡养老人闹矛盾的夫妻,如今主动接父母同住;曾与长辈疏离的晚辈,学着给老人梳头洗脚、送汤送药。大家纷纷感慨:“唐大姐让咱们明白了,孝老爱亲不是唱高调,而是一顿饭、一杯水、一声问候。把这些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当前:1版(2025年1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