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在重庆成立。全国中小学不受地域、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限制,可自愿加入联盟;同时,通过共建共享,该联盟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优质阅读资源,推动学校之间阅读教育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持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量,提升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建设“书香校园”喊了不少年,不少学校也建了图书角、图书室(馆),开了阅读课,但尴尬始终存在:城市学校书多到“翻不过来”,乡村学校却存在短缺现象;有的孩子捧着经典读不懂,有的特殊儿童连适合的读物都难寻;部分学校的阅读活动停留在“打卡拍照”,兴趣培养沦为指标任务。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的成立,本质上是试图用“联”的智慧破解这些“散”的痛点。
“联”不是简单做加法。相关部门曾提出,要破解乡村学校阅读资源不足、特殊儿童阅读推广难等难题,这才是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的关键考场。比如乡村学校缺的未必是大批量赠书,而是持续更新的“阅读包”——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定期配送适配的图书;更需要“阅读引路人”,通过线上指导、名师送教,让乡村教师掌握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再如特殊儿童,他们的阅读需求更个性化,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若能联动专业机构开发分级读物,或组织志愿者“一对一”伴读,才能让阅读真正触达每个孩子。
技术赋能更要守住温度。如今,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正在依托专业机构开发“AI阅读助手”,推动实施“AI伴读计划”。技术或许能缓解阅读引导的师资压力,但绝不能降低线下阅读互动的温度。曾有乡村教师反映,孩子对着电子屏读书时少了讨论的热乎劲,盯着屏幕的眼睛里缺了和老师对视的闪光。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可以进一步推动实施“AI伴读计划”,但更该思考如何让它成为“辅助者”——比如用算法分析孩子的阅读偏好,再由教师据此设计线下共读活动,让技术为深度阅读铺路,而非让屏幕隔开心灵。
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的生命力如何,最终要看孩子们有没有真读、爱读、会读。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最好的‘书香校园’,是课间有人捧着书分享,放学时书包里塞着借的书,回家后还惦记着和爸妈讨论所阅读的内容。”这需要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不只是“资源中转站”,更要成为“需求传感器”——定期收集学校、学生、家长的真实反馈,动态调整资源供给;不只是“活动发起方”,更要成为“经验孵化器”,把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案例,让更多学校少走弯路。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取暖”,中小学“书香校园”联盟迈出关键一步。但要避免联盟成员变为“凑数”成员,必须把功夫下在“联”后的落实上:让乡村孩子及时拿到需要的书,让特殊儿童能找到适合的书,让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因阅读而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