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吉好也求一家。 施华琼 摄

吉好有果和吉好也求在新居前烤火。罗园 摄
11月18日上午,“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进入第二天,采访团走进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2℃的寒意中,三河村新址的一处彝家小院里却暖意融融——红彤彤的灯笼映着国旗,火塘火苗跳动,柴火码放整齐,竹席早已备好,静待两天后彝族年的杀猪仪式。“今年年猪快250斤,前天才卖了一头230多斤的,价钱特别好!”小院主人吉好也求的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
时光回溯到2018年2月11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吉好也求家的土坯房。那座泥土堆砌的房屋低矮昏暗,连窗户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俯身进屋,与一家人亲切交谈,殷切鼓励他们早日脱贫致富。七年光阴流转,吉好也求一家不负嘱托,搬到了3公里外的新居,日子从“紧巴巴”过成了“极好的模样”。
推开吉好也求家的新居大门,客厅里的新旧合影形成鲜明对比:电视柜上,是旧屋前一家人略显拘谨的留念;墙壁上,是搬进新居后绽放的灿烂笑脸。“以前年收入不到2000元,最怕家人生病、孩子交不起学费,大女儿吉好有作都辍学打工了。”吉好也求的感慨,道出了曾经的窘迫。而如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及各类家具一应俱全的新居让他忍不住赞叹:“比城里还舒服。”
变化不止于居住环境,更在于全家忙碌而充实的奋斗轨迹。曾经农闲时只能在墙角晒太阳的吉好也求,如今身兼数职:经营着三河村新址第一家小卖部,养殖着猪和牛,作为村上的护林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通过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技能培训,他掌握了专业砌砖技术,告别了单纯卖苦力的日子,在建筑工地一天能挣250元。妻子马海子呷也不含糊,在村里酒店上班的同时,也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养蜂技术,产出的蜂蜜成了家里的“甜蜜收入”,“打算卖掉给孩子们添新衣服、新帽子”,她手上麻利地装着蜂蜜,眼里满是期许。
家中一面墙贴满的奖状,是吉好也求最引以为傲的“财富”:“英语进步之星”“阳光少年”“凉山州最美少年”“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征文活动三等奖……一张张证书,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曾经辍学打工的大女儿吉好有作,如今已在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攻读空乘专业,明年即将毕业;三女儿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在西昌天立学校就读,热爱唱歌的她还登上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的舞台,唱响《国旗国旗真美丽》。她梦想着未来当一名音乐老师,回到家乡教孩子们唱歌。
“现在村里没人不重视教育,大家都明白没文化走不出大山。”吉好也求说,如今三河村的孩子都能顺利上幼儿园,年长些的在外求学,村民们对孩子的教育各有规划。数据印证着这份重视:近年来三河村已有44人考上中专和大学,走出3名硕士和1名博士,2025年10人参加高考,6人成功过本科线,教育成为村民心中“最有价值的投资”。
更让村民们舒心的是村里风气的转变。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介绍,过去高价彩礼、丧葬杀牛攀比等陋习,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自村规民约出台后,移风易俗的种子落地生根,高价彩礼不见了,大操大办的陋习消失了,村民们得以把更多心思放在过好小日子、追逐新目标上。村里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同样成效显著,村民可凭文明行为积分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常洗漱、勤打扫”的卫生习惯已深入人心。村史馆里的“村规民约”,明确写着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勤奋奋斗、尊重教育等内容,为文明新风立起鲜明导向。吉好也求家也凭着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和和睦的家庭氛围,获评“洁美家庭”。
站在自家小卖部前,望着院子里喜庆的灯笼,吉好也求道出了新年愿望:“希望孩子们学业进步,养殖业越做越好,收入再涨一截。”他早已规划好来年的蓝图:“还要在村里开个烧烤铺,让日子过得更红火!”而在同一天,三河村卡莎莎合唱团的孩子们正在布拖县参加2025年“我们的节日彝历新年”文艺演出,清亮的歌声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从曾经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从迷茫度日到奋斗追梦,吉好也求一家的“极好”生活,正是三河村乡亲们日子越过越旺的生动缩影。在凉山大地,越来越多的家庭像吉好也求家一样,借着政策扶持的东风,感恩奋进,告别贫困,拥抱幸福,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