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发布内部信,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信中5次提及南极的浩瀚纯净,以企鹅抱团取暖喻指企业坚守,字里行间满是创业感慨与未来期许。这份本应凝聚人心的文字,却并未收获预期的共鸣,有员工表示无法与正在旅游的老板共情,“满篇都是南极”“自我感动”等言论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甲方
俞敏洪的“诗与远方”难解员工的“眼前苟且”
◎ 苑广阔
俞敏洪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从南极发回一封热情洋溢的内部信,描绘着“播种希望”的宏伟蓝图。然而,这封来自世界尽头的寄语非但未能激起共鸣,反而在舆论场中意外“翻车”,员工们用“南极人”的调侃和“出租屋看数字”的对比,道出了理想宣言与现实处境之间的深刻断裂。
这场共情的失败,首先源于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南极之旅所象征的财富自由与时间弹性,是绝大多数在绩效考核与生活成本间挣扎的员工难以企及的奢侈。当老板在冰川上思考企业哲学时,无数员工正伏案于格子间,为下一季的财报数据埋头苦干。这种物理空间的极端反差,使得信中对“坚守”的礼赞,在部分员工听来不免显得有些苍白。
进而言之,则在于管理视角与员工感受的错位。内部信通篇17次“我”的叙事,虽展现了创始人的个人情怀,却未能充分回应员工当下的核心关切,尤其是持续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员工们最渴望的或许不是远方的愿景,而是眼前切实的改善与理解。
不错的福利待遇固然是基础,但现代企业的员工关怀,更应触及工作价值的认可、时间自主权的尊重以及心理健康支持等深层维度。当“把世界装在心里”的文旅理想遭遇“让加班少一点”的朴实诉求时,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员工的“心”若被日常的疲惫与焦虑填满,又将如何承载更广阔的世界?
说到底,员工的理解与认同,从来不是一封信就能轻易赢取的。它源自日复一日的尊重、倾听与共同担当。只有当管理层的“诗与远方”与员工的“当下感知”找到连接点,企业文化的种子才能在集体的土壤中真正生根发芽。
乙方
“南极感悟”胜在坦荡真诚
◎ 刘剑飞
俞敏洪到南极与其说是旅游,还不如说是工作,也就是全员信提到好几次的“新东方文旅”。
今年新东方一直在深耕文旅业务。和传统旅游不同,新东方文旅主打美育和文化旅游。俞敏洪对文旅业务寄予厚望,全身心投入。舆情发生后,俞敏洪出面澄清,他是应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邀请到南极,新东方也将成立青少年探索中心,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南极考察之旅,有望在明年冬天开启。
看俞敏洪的视频,最近几个月,他连续跑了青海、新疆、瑞士和南极,每次都是十天半月,行程紧密,视频也记录了许多工作内容。他精力旺盛,乐此不疲。一个年过六旬的企业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还亲力亲为,带领企业转型升级。如果你是这家企业的员工,会骂老板吗?我想正常人都不会,更多还是为舆论误解而抱不平吧。
俞敏洪是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企业家,他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看到冰山和企鹅,他心有触动,慨然成文,激励员工继续奋斗。
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在自己公司内部,都不能有话直说,而是要玩一些迎合舆论、虚情矫饰的把戏才能聚拢人心,那就太可悲了。
俞敏洪以自己的方式,与员工直来直往,大谈价值观,笔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方法时机或有不当,却胜在坦荡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