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服务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江西省吉水县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探索构建了“四链融合”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赋能乡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精准对接“需求链”,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该县聚焦基层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创新“群众点单、团队接单、社会评单”机制,实现文化服务“精准滴灌”。一是建库列单,摸清底数。整合县内毛泽东吉水三次调查旧址、庐陵文化研究成果、非遗项目及民间文艺团体等资源,建立43个文化项目资源库。依托29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入户听诉”等活动,征集不同区域、年龄、职业群体对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需求,梳理形成6大类13项内容的“文化惠民菜单”。二是高效派单,完善服务。以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为引领,联动教体、文旅等部门,吸纳41名本地人才,组建新闻、宣讲、文艺、非遗四类人才服务团队,将其融入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制定文化供需“课程表”,累计开展“上下老街美食季”“汉服舞蹈艺术节”“送影送戏下乡”等活动2000余场,服务群众32.3万余人次,其中短视频《若是吉水你没来》超6000万人次关注点赞。三是闭环评单,优化供给。通过线上线下问卷、互动评分等方式,逐步淘汰低效项目,对受好评的文化资源项目,进行“续单”“加单”。如,今年暑期根据群众评价,增设文化培训班2期。
盘活利用“资源链”,变“静态遗产”为“动态资产”。立足吉水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庐陵文化资源,结合实际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宝贵资源焕发新生机。一是修缮保护让遗址“活”起来。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东塘村“老众厅”等50余处红色建筑进行修缮,打造东塘调查陈列馆等数字展馆,设计7个现场教学课程,复原“调查学堂”场景,组织“重走调查路”等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互动屏、VR技术呈现《速记笔记》《分配账册》等文物,让革命遗存“开口说话”。二是提质增效让阵地“用”起来。修缮改造毛泽东吉水三次调查旧址、公略县苏维埃旧址等纪念设施,选聘革命后代担任专职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建设4个城市书房,实施农家书屋“规范提升年”行动,持续补充更新图书资源,常态化开展“书香庐陵”、书香“悦”读等全民性阅读活动。三是文体旅融合让乡村“热”起来。策划“吉水一日游”活动,开展清水龙虾品鉴汇、十里画廊微马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优质文化资源影响力。
挖掘培育“人才链”,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基层文化服务可持续,关键要靠一支扎根乡土、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一是依托导师帮带。利用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计划,建立导师工作室,实行结对带徒机制,手把手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其中,非遗导师宋加恩将木刻版画送进中小学课堂,累计培训学员超300人次;文艺导师蔡芳创排广场舞《吉水长流》,培训10余名社区广场舞领头人。二是通过大赛选拔。利用优秀文化活动赛事资源,广泛选拔一批人才参加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红色讲解员大赛、“爱我国防”主题演讲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比赛等,以赛促学、以赛提能,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节目、项目、人才,持续激发人才培养活力。三是挖掘本土“专家”。招聘吸纳暑期大学生、高校毕业生、退休文艺工作者等群体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职+兼职+志愿者”梯次队伍。开展民间文化人才普查,对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团体和个人颁授荣誉,在剧本创作、节目展演上给予扶持。
建强拓展“传播链”,变“覆盖有限”为“融合无限”。积极顺应数字化趋势,拓展文化服务半径,提升传播效能。一是建设智慧平台优体验。筹备吉水县多馆合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智能化改造向基层延伸;扩大县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覆盖面,优化乡镇图书分馆服务,解决基层“借书难、看书远”问题;依托“掌上吉水”APP,提供“文化视频”展播、数字阅读等服务,提升文化服务触达率30.7%。二是整合数字资源提效能。完善县级文化资源数字库,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优质宣讲、书画等资源线上集成与分类。全面整合古村落、文物、非遗、演艺、景区景点等各类视频资源,构建线上文化配送新形态,让文化服务轻松走上“云端”、便捷落在“指尖”。三是构建新媒体矩阵扩影响。推动县融媒体中心组建短视频工作室,打造“大美吉水”品牌,指导部门、乡镇孵化短视频账号,助力吉水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