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拉长节庆产业链的一点思考
王芙蓉
春节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节日。特别是对于今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它还是规模宏大的文化消费盛宴。众所周知,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人群、资金、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而比起人们的这种直观感受,数字也许更让人敏感和振奋。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7日至2月2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40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1.4%。
除了在国内,“春节文化”带动社会消费,成为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新引擎”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春节热”逐年升温, 春节在海外的传播速度不断地加快,节庆规模和影响范围也日趋扩大。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尽管还置身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下,却也通过中国的春节,逐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最初华人华侨在唐人街舞龙舞狮放鞭炮的“自娱自乐”,到当地民众着唐装吃饺子互道“恭喜发财”,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扩散、传播,“过春节”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在这样的数据和现象面前,“春节经济”对节庆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引发了不少思考。有的专家认为,“春节经济”是一种“集中爆发”式的消费繁荣景象,只是将年度消费总量进行了再分配,它对整个年度总体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的专家认为,“春节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更好地发挥“春节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探索出一条进一步拉长节庆产业链的长远发展路径。而这一探索,我认为还应结合春运、改革开放之后的节日经济兴起、城镇化进程、美丽乡村建设等来思考,并围绕春节,出台一些诸如鼓励民俗文化节庆化、春节假期延长、公共事业单位在春节期间采取轮休上班制等政策来保障“春节经济”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