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学区房”仅是教育公平第一步
汪昌莲
       据悉,北京市在今年的入学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同时,在单校划片的审核条件中,加大了对实际居住的审核力度,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点对点”入学资格条件。
       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个10平方米“过道学区房”,叫价150万元,根本不能住人,父母只是为了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出台了相关措施,对“学区房”进行统一规范,如“过道房”等,不得作为入学资格条件,并加大审核力度,对“拼房择校”乱象,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禁止“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措施,一些家长却并不领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户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孩子就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有“出息”。于是,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特别是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在房地产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热炒“学区房”,加剧了“拼房择校”乱象。
       “拼房择校”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归罪于“学区房”,显然有失偏颇;还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规范“学区房”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依照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
       换言之,除了规范“学区房”外,更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名校扎堆了。所以,在我看来,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拼房择校”乱象的良方。我认为,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薄弱学校的数量,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公平。
当前:B3(2017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