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希望之花
四川省凉山州“悬崖村”嬗变记
张世庆 本报记者 庄歌尔

奔飞吧,凉山雏鹰

国旗下,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

未成年人,“悬崖村”的明天

       编者按>>>
       扶贫不仅要 “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一个地区经济上的贫困,从深层次分析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紧密相关。
       凉山州“悬崖村”的脱贫攻坚之路表明:着重于对贫困地区进行先进文化引领,加大对贫困居民固有习惯、风俗、心态及价值理念的影响,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推进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
       也许在中国几十万个村落中,这是唯一因进出村的道路令人难以想象而迅速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一个村子。
       2016年8月27日前,进出村子都要手脚并用攀爬17段、落差近千米的陡峭藤梯;如今,虽然藤条绳全部被清一色的钢管替换,但它依旧是让外来人望而生畏的“天梯”!这个村子就是被人们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
       就在外界停留在“悬崖村”的进出村路究竟该怎么打造的长期议论中时,当地的人们,尤其是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之巅的村民,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悬崖村”正在发生的巨变。
       5月下旬,记者走进了“悬崖村”。
       “坨坨肉”好吃 但“回锅肉”更有讲究
       海来及及、莫色子古,两人都是“悬崖村”的村民。多年来,他们两家招待客人的最好东西除了酒就是坨坨肉,一斤肉用盐水煮熟、只切成三五坨(块),蘸上辣椒面,就那样吃,似乎谁也没想到这个吃法会有什么改变。然而,海来及及说,他家和不少邻居现在吃肉基本上是回锅肉、青椒肉丝、土豆烧肉上桌了。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对记者说:“我们村干部近年来经常对村民讲:坨坨肉好吃,但回锅肉更有讲究,为什么不能把坨坨肉切薄,炒回锅肉吃?” 他接着说:“炒回锅肉只是个比喻,是想以此来带动全村和全乡群众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水准和生活质量。这是我们现在要干的一件重要的工作。”
       “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说:“这是一个切入点,全村正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改变不卫生、不文明、落后的生活习惯,引导村民提升生活质量,在基本达到‘过上好生活’的经济目标后,更要达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文明愿景。”
       昭觉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提出了“3579”工作法,其中的“5”是“五项革命”——红白事宜革命,生活用能革命,厕所文化革命,餐饮习俗革命,个人卫生革命。将改变餐饮习俗上升到“革命”的高度,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步跨千年——从奴隶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再度发展、进步,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明程度的再提高,依然是个革命性的大命题。
       温饱级的衣食住行不愁了,又该干点什么?形象点说就是“吃坨坨肉不愁了,难道就永远只吃坨坨肉?”阿吾木牛向大家提出这个严肃的问题。今年过年期间,“悬崖村”牛决社社长的儿子结婚,这次社长全家在山脚下摆起了“九大碗”,这次没有做坨坨肉,而是全部将肉切成花样,做了佐料齐全、味道多样的一大桌子菜。阿吾木牛说:“这件事是干部带头,给村民做个引导。这次‘九大碗’上用的炊餐具,也是用配备给每个村的炊餐具。今后村民谁家办红白事聚餐,谁家就拿去用,一次租金10元,以后都这样,人人爱卫生、个个讲文明。”后来,别的村有人效仿。“3579”计划中的“7项机制”中,包括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农村卫生清扫机制、建立红白事宜从简操办机制等;“9件好事”中有一件就是“一村建一个公共厨房和配一套炊餐具”。此外还有:一社一个广播站;一社一所公厕;一社一个垃圾池;一户建一个浴室和简易厕所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文明措施,正一件件变成现实。
       山长宝贝人长心
       以坨坨肉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文化慢慢松动,山下市场经济的热浪和山上波云交融浸润,启发人们动了心思:传统的玉米、土豆、跑山鸡的耕种养殖模式难道不可以像坨坨肉那样变个样吗?
       海来及及扳起指头数着:“这两年,我家新种了青花椒树50株、核桃树215株、加上养的26只山羊、14只鸡,每年有了上万元的现金收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悬崖村”共有171户人家、688人,过去主要种些玉米、土豆、豆类,少数人养些山羊。近年来,村两委会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新型种植业,眼下全村有核桃1.5万株,青花椒树4420株,脐橙7000余株,还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山羊养殖合作社,全村经济发展很快,三分之二的家庭已经脱贫。很多村民跟海来及及一样,已经不满足耕种传统农作物了,学着种了更值钱的三七、油橄榄、脐橙等。
       海来及及黝黑的脸庞上一双晶亮的眼睛闪动着,他说他平时还喜欢看些烹调、药材方面的书。现在他最想做的事儿就是了解山外的做生意方面的信息,他一直在想能在山外做点什么生意。“悬崖村”目前剩下的37户贫困户,已被纳入了精准扶贫的计划之中,可望于2019年全部脱贫。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村上前年就办起了“农民夜校”、文化室,村两委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与村小共建共享“少年宫”和“农家书屋”里的书籍和文化娱乐设施。平时一有时间村民纷纷到村小借阅书籍;县文体局送来一套音响和6把吉他,立刻就有村民来学弹吉他。帕查有格掩不住内心的激动说:“眼下移动通讯网覆盖了全村,信号强了后,几乎每个人都有了手机,玩起了微信。这对村上开展工作很有好处。2015年12月我刚派到村上时,因当时信号弱,我经常要出门跑到更高的山头上去‘找信号’。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房间里就能用手机把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现场视频放给村民看了。”
       隐形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况,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钢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记者在村上看到“悬崖村”孩子们放假后攀爬旧藤梯回家的照片,也不免一阵阵心紧腿软,孩子们像一群小山羊,一串串地悬挂在几乎垂直的崖壁上。如今有了钢管天梯,孩子们上学、回家比过去安全多了。
       “悬崖村”小学2014年从山上搬到山脚下,300个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吃住都在学校,3年过去了,孩子们有了三个变化:习惯了用不锈钢餐盘排队打饭并且进教室吃饭(以前是蹲地上吃饭);准时熄灯睡觉、起床;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据介绍,这些文化艺术类项目都是源自全县推行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工程,这让全县10000余名农村学生有了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也给农村娃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孕育着他们实现梦想、飞向山外大世界的隐形翅膀。
       海来及及有3个孩子在村小读书,他跟3个孩子通话时讲得最多的就是叫他们好好学习、安心学习、将来干有技术的工作。
       莫色子古一家最骄傲的事情是女儿在绵阳拉萨中学读初一,虽然每年要花一二万元,但莫色子古说值得。他说自己只读过小学,而女儿在昭觉县东方红小学读书时就是“学霸”了,现在又考进了大城市的初中,全家希望女儿继续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村小院内,一座全钢结构的五层教学楼已经修建到顶层了,计划今年8月竣工,新学期即可容纳450名“悬崖村”及附近美姑、雷波2个县的孩子进校读书,同时建立幼教点,已招收25名幼儿,还计划在勒尔、特土社再建2个幼教点,目前已经平整好了地基。
       阿吾木牛认为,“悬崖村”和全乡今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人的文化、人的教育问题。“悬崖村”和全乡长期坚持的文化扶贫,激活了村民们渴求改变贫穷命运的内生动力。全乡之所以极其重视幼教和村小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为的是要给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一个美好的未来。
       “悬崖村”不再是过去闭塞的绝壁孤岭了,目前县里已经与一家大型旅游企业合作,规划在“悬崖村”所在的大片区域开发建设古里拉达大峡谷旅游风景区,将修建索道、缆车、度假村等高档次的旅游服务设施。到那时,现在的钢管天梯正好就成了旅游景区游客观光攀登项目。前几天“悬崖村”又派出一批人进城接受旅游产业服务技能培训,回来就将承担项目。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三五年后的“悬崖村”人,手里的钱多了,读书的人多了,学成后下山创业的人多了,配合景区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人多了,自愿搬迁下山或进城居住的人也就会多了,到那时,“悬崖村”人就将进入“绝壁依然在,脚下路千条”的更高一层的发展境地。
       举头仰望“悬崖村”,那悬挂在陡峭山崖上的曲折天梯,无疑是一条有形的既有之路,而涌动在“悬崖村”乡亲们身上尤其是他们下一代孩子们心中那对美好将来的渴望和追求,则是若干条无形却充满诱惑力、在前方召唤着他们的宽广大道、未来之路。  
       人们有理由相信,每天都在变化着的“悬崖村”,更大的变化还将发生,更加美好的未来已不遥远。

当前:A1(2017年06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