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依托校园文化载体 将“非遗”带进校园
激发“非遗”活力 传承国粹薪火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非遗进校园”无疑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地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用“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常态化教学,让广大青少年扛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旗,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辽宁盘锦市大力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以传统戏曲的不同形式走入大、中、小学校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进了学生的文艺修养。广东广州市结合多年打造的青少年广府文化传承“五个一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展示活动,分别有三雕一彩一绣、粤剧、通草画、剪纸、宫灯、醒狮、粤语讲古、广府美食等,形成一校一品牌体系,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为丰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了“走进非遗学习面塑”的精彩活动,全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致。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把二魁摔跤、珍珠球、蹴球、角球、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截至现在,学校共开展了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活动,其中区级2项、省级3项、国家级9项。四川遂宁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广普及传统戏曲知识,将传统戏曲的精彩表演呈现给学生,把戏曲文化的艺术精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将“非遗”纳入常态化教学,让国粹精华薪火相传
       各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学课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常态化、持续化。同时,搭建合作的平台,作为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纸对折、剪刀灵活一转,活生生的蝴蝶就这样呈现在眼前。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桃园中学,不少同学已经能用刻刀刻出漂亮的剪纸作品,不少学生作品还裱在了校道上,并作为一份特殊礼物送给参观宾客。随着近年来各学校加大力度打造校本课程的深入推进,他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将地方非遗文化与学校自身情况结合,打造特色校园。同学们了解“非遗”、学习“非遗”的兴趣和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比过去单纯介绍、理论灌输好玩多了,也有趣多了。“头戴珠冠压鬓齐,身穿八宝锦绣衣,百折罗裙腰中系,轻提罗裙往前移。”在安徽宣城市第四小学“皖南花鼓戏”培训班里,悦耳的声音唱出婉转的戏曲旋律,格外动听,为了不断激发“非遗”活力,宣城市将“非遗”走进校园纳入常态化教学,开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启发学生的兴趣
       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技艺,一方面是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旨在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推动戏曲进校园,是传承、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举措。安徽合肥市试点“戏曲进校园”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戏曲素养,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在试点中,合肥市采取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以京剧、徽剧、黄梅戏为重点,兼顾其它剧种。采取观看现场演出、观看戏曲电影、邀请艺术表演团体进校演出等多种形式确保合肥市所有学生每年都能免费观看一场优秀戏曲演出。湖北武汉市启动了“大城工匠进校园师带徒”,收学生为徒传授技艺,对所有大学毕业生发出了邀请,在拜师学艺活动现场,几十名学生围绕工艺美术大师沈松柏老师,跟着学习剪纸艺术,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山东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首场活动走进日照市金海岸小学。活动邀请民间彩绘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杰授课,通过知识讲解和现场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从小学习、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唤起孩子们“非遗传承,人人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  文惠
当前:B1(2017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