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余春明(江西)
       喜欢听雨,尤其是在久旱逢甘霖的夏日,热辣辣的太阳不光炙烤着大地,也熏蒸着人们的心。一旦下雨了,人们不知会有多高兴。难怪诗圣杜甫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慨。当然,杜老说的是春雨,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春雨,可见古人也喜欢听雨。而在我看来,听雨其实就是在欣赏一场优美的音乐会,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动听的天籁。
  我的书房的窗口正对着空中花园,夏日的阳光让花草树木有灼焦之虞。每当此时,我就会祈盼下雨,而“好雨知时节,当‘夏’乃发生”,真的来了,且来势沛然,让花儿草儿一下子喝个饱。这时,我因酷暑而烦躁的心立马平静下来,端坐于书桌前,搁下手中的笔 ,静静地听起雨来。
  “噗噗……”这是骤雨打在白兰、广玉兰和非洲芋(又称滴水观音)等阔大叶子上的声音,就如民乐中的击鼓声,是好戏开台前的热场。细细一听,更多的是“悉悉瑟瑟”的声音,急促而绵密,有点类似于交响乐中振动的鼓声;又如有人从天上往地面撒玉屑,这是雨点落在铁树和柏树等细针叶上的声音。而雨打在窗户外铁皮的雨棚上“叮叮当当”的响声,恰似西洋乐器的铜管乐 ,让人听起来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如果说急雨的击打是交响乐的高潮,让人振奋,让人情绪高昂,那么绵绵细雨则是另一篇行板乐章。细雨落在花草中,洒在枝叶上,几乎没有响声。雨水在叶面上聚集,顺势掉在花钵里,落在地面上,静悄悄的。要不是窗户外雨棚有节奏的屋檐滴水声,你还以为雨停了呢。其实,这种下法最好,最适合植物的需要,慢慢地滑下叶面,渗入土地,一点也不浪费。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这就是交响乐中婉转、悠扬而又让人缠绵不已的弦乐吧。
  听雨需要一种意境,静不下心来,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的。以前,迷失在熙熙攘攘的追名逐利的人群中的我,疲惫不堪,坐下来就想睡觉,睡醒了又倍感空虚,难免用无聊的闲谈和游戏打发时间。直到“知天命”之年,才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原来能融入到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回头想想,一切都如一场大雨,来得快也去得快,原来一切名利皆为过眼烟云。倒是需要静静地扪心自问,奋斗了这么多年,虽如一场大雨稍纵即逝,但大雨滋润了大地,养育了万物;而你呢,为社会做了多少有益的事?留下了遗憾吗?其实,这就是我在听雨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凝神静听中,脑海中偶尔还会忆起雨滴击打瓦房的声音,这是记忆深处最美的音乐。小时候,老家的老屋是瓦片覆顶,因年久失修,有几处瓦与瓦的接头处错位,每到下雨,就会“滴滴答答”地漏雨。那时候,娘就会赶快找脸盆“接漏”,父亲则手拿长竹竿将错位的瓦小心翼翼地顶吻合,称之为“顶漏”。要忙活好一阵子,才能弄好。而我先是听着雨打在脸盆里“叮叮当当”的响声,看着溅出来的水花,觉得很好玩。后来,止住漏了,又听着大雨像爆豆似地在薄瓦上击打着,虽不比黄钟响声那样洪亮,却是我童年里最朴素、最原始的天籁,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儿时的生活虽然有许多的艰难,许多的不如意,但那些场景现在回忆起来总是和谐而温馨的,充满着幸福感。
  如今家乡的瓦房都拆掉了,变成了清一色砖混结构的小楼房。雨打在楼房的水泥屋面上,如果没有屋檐下的滴水声,是听不到任何响声的,再也不会漏雨了。而父亲也垂垂老矣,母亲更是患上了脑血栓,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这又让我在听雨时油然而生一种怀念,一种牵挂,一种遗憾。
  人生就是一支曲,雨声是这支曲自始至终的主旋律。在它的乐声中,我们从童年走向老年,从幼稚走向成熟。多一点时间凝神静听吧,大雨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你会发现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珍惜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的是一个充满缺憾的人生。朋友,你想过这些吗?如果没有,去听雨吧,让淅淅沥沥的雨声给心灵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洗礼!
当前:B3(2017年06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