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管理需力戒“差不多”
容志
       众所周知,绣花强调细节,但并不仅仅关注局部和细节。如果缺乏整体视域,也难以绣好一幅真正的美图。因此,必须善于从整体和局部、系统和细节、宏观和微观等维度出发,审视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这幅图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尾连贯,层层打通,统分结合,进而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协同化。
       “大处着眼”
       避免失衡的精细

  所谓“大处着眼”,是指社会治理要有全局观念,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绣花必须先画底稿,这个底稿其实就是整体规划。比如要关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什么水平?社会治安应达到什么水准?交通安全应维持在什么水平?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心中有数、细化研究并通盘考量。
       接下来是顶层、有力的统筹治理。如群租治理、人口调控、拆违整治、断头路打通、水环境治理、信息整合等问题,都需要全市层面统筹协调、统一标准、自上发力,克服基层、条线资源的碎片化分散化弊病,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氛围、有效合力和长效机制。只有这种全局性的统筹和均衡,局部和细节的精细化管理才具有了基础和条件。否则,再精细的管理也只是一种局部的精细和失衡的精细。
       “小处着手”
       让规划不只是美图
  所谓“小处着手”,是指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关注政策背景、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的每个细节与步骤,通过科学化、专业化流程提高政策行动的实际绩效。它与粗放式管理不同,要求通过分类、分解、分工、分开等方法,科学管理细节。
  第一,治理对象的分类。分类管理是提高精细化水平的重要路径。比如,动迁安置小区、商品房小区、大型居住社区,它们不仅有着不同的居住人群和人员密度,且人际关系、居民需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是否需要区别对待,在居委会资源配置、物业管理模式、居民自治方式上采取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再如,我们是否认真梳理过基本需求、非基本需求以及个体需求、集体需求,甚至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针对不同的需求类型,治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可能要有所不同。如果对需求缺乏精确了解和分类,也就谈不上精细化管理,自然也就没有高绩效、低成本的产出。
  第二,治理流程的分解。从科学管理来看,提高精细化水平,还需对管理步骤和行为进行逐项分解,研究每一个步骤(行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前后步骤(行动)的衔接性、连贯性和必要性,最终去繁就简、再造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效益。以办事服务为例,大到行政审批小到社区事务受理,都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连贯过程。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对这个过程进行动作分解,然后研究每个动作的必要性,通过并联操作、合并同类、网络技术等方式不断减少申请人的办事环节、来回趟数和等待时间。可以说,这个分解的过程就是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步骤分解得越细致越精确,流程再造越科学越有效,管理才能越精细越高效。
  第三,治理部门的分工。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因此社会治理必然有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精细化管理需要主体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比如在城市管理中,既要行简政之道,下沉管理资源和权力,也要避免不加区别地将各种事务和责任“一股脑”放给基层,让基层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运行。
  第四,治理主体的分开。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需要实现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不设前置审批。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大力培育专业性、规模性、服务性社会组织,让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有序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地方治理创新协同研究中心)
当前:B2(2017年06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