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不走”的医疗队,草原上的“好曼巴”
甘肃组织医疗队支援藏区记
       盛夏的草原上,经幡在海拔3500米处飘荡,藏族牧民手捧哈达,迎接草原上他们最熟悉的客人——甘肃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到来。
       每次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援藏医生、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邱皓都会在纸上划一笔“正”字,今年画到了第44笔。
       “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如今在辽阔的甘南大草原,流传着许多“好曼巴”的佳话。他们带着一颗仁心和精湛的医术,为高原牧民解除病痛,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
       “三甲医院”进藏区
       清晨一场雨过后,藏族老人东成披上一件羽绒外套,走出家门,穿过格萨尔街,来到了玛曲县人民医院。
       74岁的东成家住玛曲县城。听说最近县里又来了援藏的医疗专家,他守在家里没敢走远,心想自己的腿到底怎么治,能问个清楚了。
       接诊他的医生是邱皓。东成挽起裤腿,露出了一条黑青的小腿,仔细查看病症后,邱皓给出了具体治疗建议,并在一张纸条上留下姓名和电话号码,嘱咐东成病情再有变化,可尽快联系。
       东成放心了。他常年患有静脉曲张,平时走路都困难,如果跑去兰州看病,医疗、交通等各种花费就要数千元。现在好了,他不仅没有跑远路,还有三甲医院的医生帮他看病。
       从2015年底至今,甘肃省连续启动两批省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来自省城10所“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对口帮扶甘南、天祝10所藏区州县医院。这些援藏医疗专家涵盖了内、外、妇、儿等专业,组合在一起,好比一所小型的“三甲医院”。
       在支援单位的帮扶下,碌曲等地受援医院的手术室已达到了三甲医院的标准。支援和受援医院之间还建立起转诊机制。今年4月,玛曲的121位重症患者,被直接转诊至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组团援藏让双方医院之间确定了长期对口帮扶关系,草原上的牧民们离三甲医院越来越近。”邱皓说。
       将精良医术播撒草原
       在援藏医生们到来之前,玛曲县许多牧民得了慢性病,要走远路去外地就医,连一些腰腿疼的病人,也都被当地医生“推荐”到了兰州和成都的大医院。
       2015年入冬,甘肃省首批省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总队长、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首席中医专家王世彪带着医疗队驻扎到了玛曲。进藏头几天,他看到玛曲县人民医院的B超、X光机都闲置在一旁,中医科还是块“空白”,窘迫的医疗现状让他始料未及。
       王世彪想:“援藏时间有限,怎么才能为当地培养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他从玛曲县人民医院找来了有中医基础的高武才和杨小兵,收其为徒,亲授各种中医技术。玛曲县病人大多生活在偏远的牧区,为了熬药便利,王世彪又从兰州联系来经销商,配置了400多品种颗粒剂,玛曲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基础问题得到了一次性解决。
       一年过去了,王世彪结束了援藏任务返回兰州,玛曲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已有序运转。笔者来到这所医院看到,这里中药房、煎药室、薰蒸室、药浴室一应俱全,在中医综合治疗室内,一位藏族妇女刚刚结束就诊,笑着用右手向高武才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一年的学习,感觉自己进步很大。”高武才说,自己学会了拔罐等8种中医适宜技术,别说四肢疼痛等常见病,连一些阑尾炎、肾结石等病症都可以用中医解决了。
       为了藏族同胞的期盼
       王世彪援藏离开后,高武才每天都会提前1小时到医院。他说,师父平时就是这么做的。
       “这里条件艰苦,但王医生平淡中透着认真,我佩服!”高武才说道,王世彪在玛曲坐堂,门庭红火。他对小毛病大毛病都是认真对待,遇到年纪大的还会起身扶一把。王世彪驻守在此,义诊跑遍了玛曲县8个乡镇,体重轻了40斤……
       援藏医生们带来了医术,也把医德医风传了下来。在甘南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佳话:41岁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魏玉辉,初到藏区就遇到高原反应,紧急送回兰州治疗,出院后再上高原,一干就是一年……
       甘肃省“组团式”医疗援藏计划开展三年,每年轮换一批。2015年底至今,已有101名医疗专家参加援藏。据不完全统计,援藏队累计在藏区接诊患者2.8万余人次,甘南州各医院床位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40%提升至90%以上,大量藏区患者在县域内进行治疗。
       谈起自己的援藏经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科主任医师李培杰说,每次下乡义诊,都会看到牧民把家里拾掇干净,提前在家等待。藏族同胞期盼的眼神,总是提醒自己:“医者仁心”,这永远都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新华社 梁军)
当前:A2(2017年07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