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课程更鲜活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多数学校还只是停留在课程的点缀上,很难产生合力。而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学校的特色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的,决定学生发展的就是课程。
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三个要求需要注意。
其一,要避免泥古,避免把国学神圣化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复杂,我们要在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中继承发扬,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最终找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找到我们的根和魂,而不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一个最终极的目标。
其二,视野应该更广阔,内容应该再聚焦。传统文化不等于国学,国学也不等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包括诸子百家的内容,包括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教师围绕核心素养来设计,聚焦一些关键主题,重构优秀传统文化。
其三,内容和方式更接地气。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纯粹文本上的东西,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山水建筑、节日习俗、文化遗迹。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资源,这也更接地气。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也要提倡素养本位,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情趣为先导,让学习方式更加鲜活。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据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