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小小说的“说”法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容创作生产方式。7月13日,作为第16届(2015—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的一部分,“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全国的小小说作家、评论家、编辑40余人参与研讨,共议互联网时代下小小说如何进行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
问题:内容雷同,题目老套
  冯骥才认为,中国的小说大厦靠四个柱子支撑起来,分别是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在他看来,郑州是“小小说的故乡”,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出过大贡献。30年来,小小说文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郑州也从小小说的“专卖店”进化为“中国小小说创作中心”“中国小小说事业大本营”。可以说,郑州小小说已经由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但随着小小说的自身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内容重复、情节雷同、缺乏新意,这些是阻碍小小说进一步发展的头号杀手。”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任晓燕在论坛发言中说,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年轻读者,如何让内容有新意、有创意、有深意,是小小说创新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机遇:遇到互联网时代了
  在小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冯骥才既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他对小小说在当下时代的生命力表示乐观:“现在人们喜欢在手机上进行短阅读、碎片化阅读,如果满屏文字,读者可能有点不耐烦,这从客观上来说是小小说发展的一个良机。”
  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冯辉常年关注小小说并曾出版《论小小说》一书,他认为,小小说创新要重视古旧题材的当代性挖掘。他以《俗世奇人》为例,阐述了小小说应注重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来沉淀内容。“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小小说因其体裁的特殊性,更应该注意‘兴’的运用。‘兴’言尽而义无穷,更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自由写作、传播的机会。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小小说的构思以及细节提炼、语言锤炼,并最终从网络上的小小说变成传统出版的小小说纸质书?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刘海涛认为,要通过私人订制,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小小说的阅读库和写作素材库,这样才能使手机与小小说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莹莹

当前:A3(2017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