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0周年之际读《天路尖兵》
陈早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历时5年,奇迹般地在“世界屋脊”上成功修建了川藏青藏公路。
经过20多年的使用,加之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不良导致青藏公路病害严重,需进行整治和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的工程,也是中国公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
礼敬这一改建工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了35万字的小说《天路尖兵》。
小说以“黄宝宝持枪杀团长”事件开端。受此事件牵连,秦擎天被“发配”到工程尖刀连担任副连长,而工程尖刀连承担着青藏公路改建工程中最艰苦的任务。尽管要去的地方号称“生命的禁区”,尽管心里有各种委屈,但作为军人,命令一下,全都义无反顾,迅速集结,来到高原。
冰封雪裹的唐古拉山属于永久冻土地带,工程兵一镐下去,地上只有一个白点,可是虎口却被震得又麻又痛。推土机沉重的推土刀一下去,也只推出几道白痕。“我看是地硬还是铁硬”,连长王大寨没有低头,想出了镐头砸镐头的办法,最终一厘米一厘米地挖开一条小沟。在那里,最沉重的负担锻造了最强盛的战斗力,最冷硬的冰雪见证了最热血的坚持。
当然,《天路尖兵》绝不是一个英雄的奋斗史,而是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王大寨是全连官兵敬重的带头人,他对士兵们真心疼爱,只是不善表达的他,在形势严峻、任务沉重之时,总是疾言厉色、威严有加;副指导员张德彦是团长的准女婿,开始时小肚鸡肠,因为吃醋还总给秦擎天下绊子,但在雪与血的净化中,在战友和爱人的感召下,最后知错能改;军医何玲是团长的女儿,她不顾父亲和男朋友的反对来到高原,扑下身子、挽起袖子,热情为官兵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藏族战士俄尕志修起路来不怕苦不怕累,自发自动承担起尖刀连与沿途藏族同胞沟通的重任,还帮助牧民给牛羊防病治病……这些战士,虽然扛的是锹镐,但个个骁勇善战,这些可敬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和忠诚实干筑起了千里坦途。
又是一个8月,在举国庆祝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在改建工程竣工迎来32周年的日子里,再读《天路尖兵》,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什么让天路尖兵们甘愿为之流血,为之牺牲?答案就在王大寨所说的话里。开辟和改建青藏公路,为的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团结、文明的西藏,他们修的是生命路、团结路、幸福路。
从生命路、团结路、幸福路出发,流血牺牲筑路、护路,也许才是理解《天路尖兵》的更动人的楔入点。
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自那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尽管世界风云变幻,但中国在经济、社会、交通、科技、军事、民生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绩。如果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条由光荣和梦想引领、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天路,那么,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无论是在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还是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转型时期,都是中国道路的实力筑路者,忠诚护路人。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修路,是 “小史”,也是“大史”。解读开篇于1981年的《天路尖兵》,将获得一个契机,帮助我们触摸和解读中国军人以勇毅坚忍的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久久为功的韧性和使命必达的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密码。
宏阔的中国梦铿锵向前,需要千千万万个坚守岗位而尽职尽责的尖兵、胸怀理想而兼具智慧灵性的尖兵、善于合作与甘于奉献的尖兵前仆后继、继往开来。而对伟业最好的敬意,就是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