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如何成为“创艺人”

       精雕细琢的沔阳雕花、茶香氤氲的宜兴紫砂、双面剔透的蜀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然而,“隐在深山人未识”也曾是民间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品一度面临的困境。如今,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加上各类电商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相继涌现,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人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时代的华丽转身。

 

      传统手工艺触网催生“电商化匠人”
  2006年,山东滨州博兴县湾头村诞生了第一批网店,村民们开始在网上销售传统草编产品,并以网络私人定制的个性化生产服务代替旧版服务模式,销售渠道也实现了从过去的实体店、路边摊到电商平台的转变。几乎被“闲置”的民间手工技艺,通过互联网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批电商平台的出现,让传统手工艺得以活态传承,也让这些传统匠人凭借技法发家致富。甚至,这些匠人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准确的消费数据掌握市场动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工艺、努力创新。
       “互联网带动了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了一批‘电商化匠人’;许多产地成为‘电商化匠人’集中的‘新一线’文化城市。”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家”联合创始人赵普介绍,除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仍是匠人聚集地外,盛产瓷器的景德镇、盛产木雕的莆田等过去并非文化一线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发源地也释放出巨大活力,不少新锐设计师和文创品牌不断往那儿聚集。
       传统匠人借助新媒体走进大众视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拾翠”“妙趣剪纸”“东家”“手工客”“哇陶”“慢艺手工汇”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打开手机应用,在购买手工艺品的同时,还能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匠人与这个行当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艺人如何一针一线、一刀一刻地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新媒体对于提升垂直领域用户黏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老手艺,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有历史感的年轻匠人作品,为作品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赵普说。
       中国音乐协会箜篌研究会副会长鲁璐不仅是一位80后演奏家,而且多年致力于民乐乐器的制作。在她看来,各类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载体,匠人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大家互动,为盘活产业带来强有力的连锁反应。
       青年匠人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束腰带扎在后腰,双脚踩上分经杆,一手提纱线,一手投飞梭……在湖南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武陵源区生产基地内,31岁的许干文正熟练地完成上机、走线等工序,循环往复、织线成锦。如今,有越来越多像许干文这样的年轻人,展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并把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技艺传承作为职业选择。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让传统手工艺流动起来,在立足过去的基础上开创未来文化新业态,这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健康方式。”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曹雅欣认为,“电商化匠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立足信息时代的特点,这项具有转折性、突破性的工作单靠传统匠人很难做到,必须依靠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原住民”实现。
       曹雅欣还表示,不能将传统手工艺品简单地搬上互联网,也不能仅仅将互联网看作手工艺品展示的窗口和传播的平台,“年轻人从老匠人身上学艺后,要结合时代的任务进行创新传承,否则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生命力就会消减”。赵普也建议,“电商化匠人”应该做到“继承传统求突破,师古不泥变中新”。
       “互联网+”思维与工匠精神缺一不可
       “传统手工艺无法排斥,也不能排斥市场与商业。要明白‘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的道理。”赵普认为,手艺人要可持续地生存,就要借助一种合理的市场模式,让手艺人能通过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发展事业、传承事业甚至得到更为丰厚的市场回报,进而吸引更多后来人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另外,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手工艺作品在电商渠道下创作、销售,其‘原真性’和从业者的权益都很难得到有效保护,这也是我国民间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自媒体人刘旷说。
       想要手工艺品不被“山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传统技艺念好知识产权的“紧箍咒”。对此,许干文、鲁璐等青年匠人呼吁:“要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样态、传统知识、遗产资源、艺术形态等进行严密的法律保护,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匠人借助互联网由‘守艺人’转变为‘创艺人’。” 李政葳

 


 

当前:A3(2017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