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温暖
—— 女支书创办“留守儿童暑期班”11年保障儿童假期安全
周超文 汪朝源
       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有一位50多岁的女支书,从2006年起,她自掏腰包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班”, 11年来,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发生过意外,她用自己的陪伴长久守护着留守儿童的假期安全。
       这位女支书叫黄启蒙,她说:“能看着村里的留守孩子们平安快乐地度过暑假,我的付出就特别值。”
       8月12日,笔者来到了这个小小的“留守儿童之家”。推门而入,黄启蒙大姐正在辅导孩子们学习。今年51岁的黄启蒙,已担任了19年村支书,她所办的“留守儿童暑期班”声名远扬,“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老师看护,安全还有保障。但一到了暑期,好多孩子就成了野马四处乱跑,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我的暑期班就是代在外的家长们管护孩子!”黄启蒙说。
       担心——
       孩子们不能没人管
       石岭村地处泸州城郊,进城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男的跑工地,女的做家政,因此放假期间的留守儿童大多无人照管。每年暑期,乡村都会发生孩子下塘洗澡溺亡的悲剧。
       孩子们不能没人管,出于对村子里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担忧,2006年7月,黄启蒙利用村办公室免费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班”,她的行动得到了石岭小学老师欧竞春和暑假回乡的一位在校大学生周瑞艳的支持。这个暑假,一下子来了30多个孩子,为了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假期时间,她们对“留守儿童暑期班”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根据自身专业各自分工。欧竞春主要教授孩子们学习电脑知识和画画,周瑞艳负责辅导孩子们平常的学业;黄启蒙则教孩子们做家务,以及到附近的田间学习掰玉米等劳动技能。
       实用——
       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里有
       “一辆摩托车可以搭乘几个人?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在“留守儿童暑期班”的课堂上,安全教育是每天的必修课。“我们暑期班教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实用知识,包括安全出行、文明礼仪等。”黄启蒙所负责的实用课程一直坚持创新学习内容,她定期邀请当地的“水果大王”、养蚕专业户担任农课老师,并联系派出所民警担任安全老师、卫生院医生担任健康老师……一堂堂独具特色的实用课,让孩子们汲取了许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多让孩子们学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的暑期班才算达标。”黄启蒙自豪地说。
       据黄启蒙介绍,从2007年暑期开始,不仅前来入学的孩子逐渐增多,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们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石岭村协助黄启蒙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暑期班的课程逐步增加了英语、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丰富的课程让村里的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欣慰——
       11年无一孩子发生意外
       “黄老师教孩子们不坐黑车、不坐超载车、没大人不下河洗澡、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在黄启蒙的“留守儿童暑期班”,孩子们把安全知识真正地记在了心里,村里留守儿童的长辈们都为此感到高兴。
       石岭村河流水塘多,夏季水位高,一些自然河塘由于无人监管,孩子们一旦下水就很容易出事。黄启蒙告诉笔者:“来课堂学习的孩子们安全了,我的责任却更大了。”每天下午放学除了要求孩子们按时回家外,黄启蒙还要逐一打电话给家长确认孩子们的归家信息。最令黄启蒙感到欣慰的是,她的“留守儿童暑期班”开办11年来,全村在暑期留守的孩子无一人发生意外。
       由于是自费办班,所以每一期的暑期班都要花去黄启蒙将近两个月的工资,但在这份付出中,她收获了许多感动:当年在大学生志愿者刚过来帮忙时,家里的凉席不够用,卖席子的村民听说后,将凉席只以成本价出售给她;有的家长春节回村时,总给她带一些工作地方的土特产;她的丈夫在每年暑期农忙的时候,不仅包揽了地里的农业生产,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她的姐姐也将自家闲置的幼儿园教室腾出来给她用作暑期班教室……“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会这么顺畅地坚持这么多年。”说这话时,黄启蒙脸上的笑容早已绽放开来。
当前:A3(2017年08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