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特色载体 拓展文明路径
珙县:从“山区小县城”到“现代文明城”的华丽嬗变
本报记者 王 丽

治蜀兴川创城记·砥砺奋进的五年
                        ——四川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巡礼

珙县县城全景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是国家级卫生县城。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扣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乐民主线,创新特色载体、拓展文明路径、丰富文明内涵、提升文明素质,全域创建、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绽放“现代文明城”扬帆起航的风采。


“有思想的桥”
在寓教于乐中传承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文明城市的根。珙县紧紧抓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创新打造“有思想的桥”。
  以桥“扬文”。借城区桥梁为平台,将先秦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深度融合,通过简介、名言、成语、故事等介绍,让每一座桥的“思想”都蕴含和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精髓。
  以桥“育教”。组建“有思想的桥”宣教队伍,切实加强对先秦文化的研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现场教学、“有思想的桥”简明读本等教育形式,让群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
  以桥“连心”。将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相连,为桥梁注入珙县“书法之乡”“珙玉之乡”“珙桐之乡”等本土文化名片元素,深刻展示、传承、发扬珙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全面激发群众对桥梁的认可、对文化的认同、对文明的认知,推动政府、社会、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创文明城市。

“有书香的亭”
在共建共享中彰显现代文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城市前行的力量。珙县紧紧抓住省级文明城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契合点,创新打造“有书香的亭”。
  优化城市功能,“随地”阅读。深入实施“文润珙州”行动,在县城区人流密集点打造“珙州书香亭”,配套阅读台、阅读坐椅、管理台等服务设施,每一个书香亭向群众提供文学、法律等书籍2000余册,以及各类报纸杂志30余种,并按季度定期轮换,让群众舒适化、便捷化地阅读。
  完善服务体系,“便民”阅读。建立图书借阅总分馆体系,建立完善以县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书香亭、社区书屋为分馆,农家书屋为流通点的县、乡、村三级阅读阵地。推行图书“一卡通”借阅机制,按照分级运行、定期配送、通借通还的管理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更高效地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
  营造参与氛围,“引导”阅读。依托“珙州书香亭”阵地,统筹各类资源组建“珙县读书协会”,深入开展以传统国学文化、民风民俗探讨等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全力支持“珙桐公社”、淘金读书会等民间协会,自主组织主题性读书活动,分享读书感悟、推荐经典读物、交流阅读心得,激发全民阅读热情。


“有文明的人”
在全域创建中积淀文化底蕴


  创建文明城市群众是主体。珙县紧紧抓住“文化名县”与“文明城市”的契合点,着力培育“有文明的人”。
  建强文化组织,以文聚人繁荣文明。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创新建立珙县民间演艺协会、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两大载体”,引导群众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活动、参与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文化大繁荣推动文明大发展。
  崇尚道德实践,以文育人践行文明。坚持用先进典型引领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四川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推荐活动,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切实以典型的力量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坚持用文艺活动丰富创建氛围,开展“珙桐文化艺术节”“苗年节”等传统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加强群众文明教育。
  夯实文化阵地,以文化人厚植文明。创新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元素的“五个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载体,厚植文化基因,深耕精神文明家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统筹打造县史志馆、农耕文化传习馆、乡愁博物馆等文化基地,构建“古僰民俗文化”“川南苗家文化”“五尺道文化”“珙州二胡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汇聚精神文明建设合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当前:B1(2017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