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文化“小灶” 丰富文化“餐桌”
——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各地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点单”配送式的公共文化服务走上广大群众的文化“餐桌”。


◆开启量身定制
文化“小灶”烹出可口鲜味


  为打破公共文化“大锅饭”的固有服务模式,各地针对具有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提供量身定做文化“小灶”,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使公共文化服务在精准实施的过程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系统整合、有效供给的过程中,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文体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针对老年群体,向各街道、敬老院输送以传统锡剧、评弹、京剧等节目为主的演出;针对中青年群体,开展中国年画展等大型展览,并委托文化馆每周举办瑜伽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程;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
  开启“量身定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匹配,打造好供需对接平台是关键。上海浦东新区以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为媒介,将文化产品的供需双方聚拢在一起展开洽谈。展会力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做到“私人定制”,满足该区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在供给方面则采纳“淘宝模式”,逐步做到信息透明、选择多样、交易便捷。


◆推广流动服务
文化“菜品”按需送货上门


  公共文化“菜品”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近年来,各地通过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打通地域、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为城乡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
  流动博物馆从“幕后”走到“前台”。山东淄博市桓台博物馆持续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的“五进”活动。流动博物馆集文物展示、多媒体互动、传统展板等丰富的展示内容和互动内容为一体,让沉睡的文物“复活”,走进基层,走向大众。
  流动图书馆成为文化“传送车”。今年6月,宁夏石嘴山市图书馆开启汽车图书馆公交化服务活动。该活动以图书服务车为载体,以公交化运行模式,根据读者需求,定期在设定的服务网点开展流动服务。目前,汽车图书馆上架图书1000余册,已接待读者200余人,扫码送书200余册,正逐步成为市民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创新传播方式
“触手可及”便利文化点单


  文化传播是文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满足公共文化资源“超市式供应、菜单化服务”,各地拓宽传输渠道,丰富传播载体,推动文化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整合,为民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除了登上纸媒,公共文化服务还搭上广播电视的快车。浙江绍兴市在当地数字电视平台上开通了“绍兴电视图书馆”,延伸并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通过数字电视这一载体,把图书馆办到了每个家庭。
  安徽铜陵市以图书馆为主场,建成“市民读书、政府买单”为内容的点读平台,读者可在新华书店图书馆店自主选择借阅图书,阅后入藏图书馆,实现以需求为主的“图书馆+书店”模式;建成图书馆移动端APP、微信网站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的“图书馆+互联网”模式。

◆打造服务品牌
特色项目丰富文化“餐桌”


  公共文化资源的推广、运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精选文化“食材”,调制服务“配方”,将富有特色的文化“菜品”端上“餐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能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明确品牌定位是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的关键。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以南方传统村落的“大榕树”情结作为创意,打造蕴含公益理念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以阅读活动传递“互助友好”的公益导向,每个榕树下文化空间都设有捐书处,市民不但可以在这里享受阅读,也可以自由选择、更换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形成“小空间、大平台”的社会公益文化效益。
  为搭建品牌队伍,使创新之源生生不息,天津市西青区通过五级交流展示平台,即社区萌芽的村级平台、明确演出主题的街镇级平台、衔接基层发现人才的区级平台、展示区域特色的市级平台、代表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国家级平台的逐级推动,涌现出一批文艺标杆团队和个人,打响已延续19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欢乐西青”文艺大舞台。                明文

当前:B1(2017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