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痴毛庭齐:千万次“变脸”变不了初心
本报记者 庄歌尔

       新闻提示

       有人说,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一生的职业,那这个人一定是幸福的;如果能将成为自己职业的兴趣爱好玩到极致、悟得透彻、练出水平、赢得喝彩,那他一定是人生赢家。比如,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武生、导演,被人们称作“变脸大师”的毛庭齐。

 

经常独自在工作室研究画脸谱技法

试戴自己制作的脸谱

定期检查自己演出时的行头

独创的将变胡子融入到变脸当中

毛庭齐在家里教徒弟学戏

毛庭齐认真做示范

毛庭齐教授学生披风变脸技巧

 

       说起毛庭齐这个名字,很多人也许很陌生,但如果提到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梨园芳华》中的川剧《白蛇传》选段,抑或是2014APEC欢迎晚宴上的《姹紫嫣红梨园春》,又或是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演出中的《流光溢彩》等精彩节目。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啊,原来变脸那个就是他呀!
       对,就是他,一个年逾六旬本应退休赋闲在家的老头,却偏偏精神矍铄,每天骑着一辆老旧的电瓶车低调地来回穿梭于剧院、剧场。他不是“小鲜肉”,更没演过偶像剧,走在街上,几乎没有“回头率”,即使登台演出,也经常会被一张张生动传神的脸谱遮住本来面目,但他却用精湛的技艺、扎实的功底、炉火纯青的演技,将川剧中变脸这一绝活带出四川,走向全国,让世界啧啧称奇。

 

       从“谈不上喜欢”到迷恋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庭齐出生在山城重庆的一个殷实之家,喜欢戏曲的毛母每天都会放几段戏曲消磨时光,毛庭齐偶尔还会跟着曲调“装腔作势”地哼上几句。
  1972年,毛庭齐报考到宜宾地区商校艺术班,“那个时候根本谈不上喜欢戏曲,就是为了避免‘下乡’。”毛庭齐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接受专业训练,光是枯燥的“腿腰顶”每天就要反复练习几百上千次。训练之苦,常常让他汗水、泪水、鼻涕融成一片。
  一年半以后,从艺术班分到宜宾地区青年川剧团的毛庭齐才偶尔获得一些群众、匪兵甲等小角色。
  三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庭齐第一次获得了一个有台词的角色,那时的毛庭齐对戏曲的喜爱已经接近于痴迷。然而,就是这只有一句话台词的角色,却让他演砸了,性格内向的毛庭齐羞愧万分。
  为了更多更快地学戏,毛庭齐经常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电影。京剧《野猪林》、河北梆子《宝莲灯》……他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将电影中人物的表演一场场地记下来。也是在那时,他越发迷恋戏曲,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人的潜心修行

       记者和毛庭齐走在成都的闹市中,说起变脸,他随性地摆起架势,任由记者的镜头捕捉他的神态,就算招惹路人的目光,他仍不顾一切地挺身缩腹,只是身上没带脸谱,否则他肯定在街头即兴表演变脸绝技。
  1984年,年仅27岁的毛庭齐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宜宾地区青年川剧团副团长,为了更好地从事川剧事业,他怀揣着卖掉自行车的200元钱来到四川省川剧学校,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西南四省导演训练班”,这一学就是一年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传统戏曲行业逐渐走向没落,学成归来,本想大显身手的毛庭齐回到宜宾却无戏可演。偌大的练功场每天就只有毛庭齐一个人在里面练功、演戏。那时,他和妻子徐晓英已经成婚并育有一子,家中长辈建议二人转行。然而毛庭齐最后还是放弃了改行。
  妻子从宜宾地区青年川剧团调到地区劳动局当收发员,日子并不舒坦。“我太太在宜宾川剧团是当家花旦,可到了劳动局就不一样了,从云端跌至泥潭深谷的失落感淹没了她。”毛庭齐感慨道,妻子转行后,毛庭齐回家再说戏,总会惹得太太伤心啜泣。
  就这样,毛庭齐每天一个人练戏,对着镜子自己演戏,有空时就拿着摄像机到电影院翻拍戏曲电影回家反复播放、仔细琢磨。好学的毛庭齐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前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再一次来到四川省川剧学校更为系统地学习川剧。学校专门请了著名的京剧老一辈的艺术家筱虎城老师单独为他教戏。

 

       难以割舍的戏曲情缘

       1993年,毛庭齐调入四川省川剧院任演员,主攻武生。刚到省川剧院,少有新戏要演出,拿着微薄的工资。就在这时,宜宾电视台正在招编导、摄像。两地分居、回家探亲的毛庭齐,因经济拮据就去电视台求职。被电视台录用一年后,他已经成长为台里的部门主任。就在台长提出要办手续将毛庭齐正式转入麾下时,省川剧院来了消息,说要排新戏。毛庭齐丝毫没有犹豫,立即放弃优厚的待遇,辞职回到了成都。
  相比在宜宾电视台的收入,他在省川剧院还是感觉经济上“压力山大”,于是,他又悻悻地回重庆,到哥哥姐姐们专门为他开的汽配公司工作,虽然一个月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但毛庭齐心里却不是滋味:“在我心里,还是川剧院100多元的工资踏实,可以登台演戏,不会在夜深人静时感觉精神空虚。”
  1997年,著名导演谢平安等人执导川剧《变脸》。谢平安打电话给毛庭齐,让他担任副导演。于是,毛庭齐又回成都了。当时,哥哥们都上了年纪,家里全靠他一人,因为他排了戏就变了卦,汽配公司只好关门大吉。
  2005年,演而优则导的毛庭齐被四川省文化厅保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

 

       永不停歇的艺术探路

       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毛庭齐受邀为几个地方排导了多部川剧,甚至还前往广州创排了越剧,每年到世界各地表演。不仅如此,川剧还走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等节目。毛庭齐说,现在让他头疼的是时间和人不够用。
  “‘变脸’不是变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变得‘慢’更难。有的演员虽然变得快,但他的肢体语言告诉观众:他在扯、他在动机关。这对内行来说,就不能算变得好。真正好的‘变脸’是让观众看不到这种肢体动作。我更提倡让‘变脸’这门技巧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提倡为‘变脸’而‘变脸’。”从事“变脸”艺术已经近40年的毛庭齐说。
  如今,耳顺之年的毛庭齐名义上是“退休了”,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将川剧演出做得尽善尽美、更多样化,尤其对“变脸”有其独特的创新表现。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忙碌:在四川省川剧院当导演,排新编川剧;去蜀风雅韵等剧院串场,给观众们表演绝活“变脸”;去成都周边的大学上课。
  一张张或红或绿、或喜或悲的面孔,在同一个人身上瞬间变幻,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也许这就是毛庭齐川剧“变脸”中的魅力。

 

当前:A1(2017年08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