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班主任,几年来,我在这方面总结了一点儿心得。
构建渠道
提升认识
我认为,如果教育工作者单靠人为地创设挫折来锤炼学生心理素质会事倍功半,而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到社会上,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的冲击,以此磨炼意志,坚其心、韧其性才能事半功倍。为此,每学期我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访问与调查,了解父母、邻居和亲戚等在面临困境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几年来,我还在得到学校同意后,坚持每学期带领学生走访一些个体商户,了解他们艰辛的创业历程,教育学生要正视挫折、直面人生,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课堂上,我也常常结合自己的学科设计一些挫折体验项目,教授《播种希望》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去生态园区观察农民耕种劳作的过程,体验田间作业的辛苦,培养他们肯吃苦、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同时我还与家长协商共同制订了“放手锻炼孩子”、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训练计划。
而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到一些酸甜苦辣,并启发了一些受挫折的学生从逆境中摆脱出来,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强者。
巧设挫折
锤炼能力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孩子生活的家庭是平静而温馨的港湾,很少经历生活中的“风雨洗礼”,认为生活中处处是鲜花和掌声。我认为,有必要为孩子们补上几节“磨难课”,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激流险滩”也会出现,并通过课程,让他们了解面对“激流险滩”时应该理智而现实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战胜自我,以逐步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对个别学生我还根据其特点给予恰当的“打击”,锻炼意志,培养抗压能力。
我班小新同学是班级的大队干部及班级的班长,因屡受表彰而出现了自高自大的骄傲情绪,但一次期末评选区级“三好学生”时,同学们的民主投票令他与“三好学生”失之交臂,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我却觉得这不失为一次极佳的教育他直面挫折的契机,我借着与他聊天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他反思这次竞选失利的原因,和他一起回顾他做班干部的心路历程,他认清了自己的缺点,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摒弃了优越感,成为一名谦虚懂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应该说,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处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认识,做个心胸宽广的人。
我认为,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很多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挫折作斗争中得以磨砺出来的。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老师要从“决策者”的身份中退出去,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指导孩子找出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最后由孩子来做决定并实施。
直面失败
提高耐受力
成长中的成功因素很多,它们的降临无疑为学生开启了绚丽的世界;然而它们的孪生兄弟“失败”也会不期而遇。这就要求要有作好迎接未知困难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心理耐受力。我认为,一个人的耐受力关乎他能否顺利地走完漫漫人生长路,能否在跌倒后挺直腰板继续前进。同时学生心理的耐受力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
把这一思想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常常会收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教学《电话的发明》一文时,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一项伟大的发明,需要付出艰辛,发明者也将为此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一切困难和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课后我和学生把校园里的蜘蛛作为研究对象,蜘蛛织好的网被我们弄破了,而后大家看到的是:蜘蛛从“网破——补织——再破——再织”。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受到启示:在挫折面前,要坚定信念,尽管饱受打击,决不要因噎废食。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成功与正视失败。
自信乐观
志趣高远
一切力量之源来自自信心。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当下面对紧张的学业压力,很多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学习牢牢地占据。我主张学生要学玩结合,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学会用发现和欣赏的眼光在生活中寻找光明和乐趣,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开阔新思路,体验满足感,从而拥有自信阳光的心态。
适度适量
循序进发
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才干,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数量、突破一定强度界限,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增强受挫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力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
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与挫折困难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立竿见影,必须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