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要跨过哪些坎儿
梁曦文 靳晓燕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戏曲教育走上了快车道。
        ◆ 入门  需要深浅适宜
        吊吊嗓儿、甩甩水袖、捋一捋髯口,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京剧社团的40余名学生在登台前,认真地做着准备。这群小票友在今年6月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首届京剧汇报演出。
        该校五年级的张博涵在接触京剧之前以为只要往脸上涂上各色油彩,便可称为脸谱。学习了京剧校本课程后,他才知道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脸谱,其实“各角有各角的谱”。
        观看演出,听专家讲座,京剧、桂剧、豫剧、琼剧等不少剧种被小朋友们认识,戏曲中的知识也被小朋友们习得。
        “左手按门板,右手拉门闩,双手拽出门缝,双手向里开门,抬腿出门。”一个简单的开门动作却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屈己待人”的精神品质。在戏曲文化的讲座中,优秀青年教师马笑通过讲解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戏曲中所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
        活动的意义不止于此。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表示,只有进入到校本课程,戏曲才算深入到教育层面。
        而戏曲课程进入校本课程,就意味着学校要重新进行课时折算,才能够把最珍贵的校本课时交给戏曲。在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班学生每周约上十余节专业京剧课,内容涵盖京剧剧目、戏曲形体、戏曲文化知识等。针对非京剧班学生,学校开设了社团课或戏曲文化选修课,并且学校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京剧艺术周末艺苑,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京剧夏令营等活动。
        “中小学的戏曲课程一定要与专业教育区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课程要注重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四性合一’,让学生了解戏曲中的各类知识,突出中华美德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戏曲的乐趣。”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看来,中国戏曲生态除了需要专业演员之外,更需要观众。中小学学生学习戏曲不是为了做演员,而是通过戏曲教学让他们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华文化,从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
        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活灵活现的讲解,不仅使学生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戏曲,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兴趣。谈到戏曲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北京丰台区玉林小学三年级学生闫一墨说:“我们每学一段新戏的时候,老师都会说一下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遇到不懂的,我还会去翻阅历史书。”
无意中,孩子们就走进了戏曲的世界。
        ◆ 授课  避免泛泛而谈
        从12岁起就痴迷京剧的灯市口小学体育老师董顺利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京剧社团,他也因此成为主力教师。
        在学校提出教师“1+n”的培养模式的号召下,董顺利决定在四至六年级开设一门京剧的校本选修课程,每20人一个班,每周五下午上课。此后,学校四年级还先后开设了《京剧国粹艺术混合式课程》《访观名胜走近国粹》,邀请北京歌剧舞剧院的青年演员等专业人士进校,用各种绝活带给孩子们一场京剧国粹艺术的“大餐”。
        “高参小”是“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的简称。由此,不少专业演员成为老师。从舞台到教室,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场所的转换,更多的是从演员到教师的身份转换。
         马笑就是“高参小”项目的老师,一方面负责影视社团的影视表演教学;一方面是戏曲文化的讲座。3年下来他写了十多个短剧。目的是在学习影视表演的同时,让影视社团的学生也可以学到戏曲的表现形式,最终形成“以话剧的剧本为基础,加入戏曲的形式语汇,呈现出具有‘戏曲特色’的原创短剧”。
        而“高参小”项目的老师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如何平衡课程的专业性和普及性已经成为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教师马笑认为,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在教学中,内容的适用性、过程的层次性以及手段的针对性都需要同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进行仔细考量。
        戏曲进校园不能停留在校园活动等浅表层面,还要有真正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与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困惑,更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未先学艺,先学做人。”这是戏曲老师经常提到的。“通过美育,我们希望这些中小学生,不只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有审美的人。”马笑说。
        ◆ 长久  需要专业的师资
        推动“戏曲进校园”,发展戏曲教育,不仅仅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进行中国式“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四部委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让人们看到,戏曲育人这条路,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与保障。
        “戏曲教育,以戏化人,人会有变化,学校校风也会有变化。最明显的地方是学生不仅学会了表演,而且懂礼节、有毅力、有悟性。”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教授感慨。
        赵景勃也有自己的担忧。教师是戏曲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但是目前来看,合格的戏曲教师还远远不够。赵景勃指出:“目前的师资成本太高,而且老师们能坚持多长时间还很难说。”
灯市口小学实施的是京剧社团、京剧校本课程、京剧综合实践课三级培养模式。除本校老师外,学校还引进东城区“学院日”教师和京剧专业教师。尽管如此,师资问题仍旧是学校开展戏曲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缺乏专业性师资,缺乏持久性师资是最大的障碍。
        “最好有专业的师资为学校带来扎实有效的课程与指导,与此同时,要积极培养校内多元的师资力量,无论是在课程管理还是教学等方面,都能发挥持久的作用,让国粹艺术真正扎根校园,渗透在日常当中。”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表示。
        针对师资缺乏的难题,赵景勃建议,可以以区为单位,组织教育教学团队,统一管理,分散教学。“统一管理的时候他可以教研,可以搞教材。之后,分开去教学,这样有收有放。”
当前:5版(2017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