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花钱战“焦虑” 早教“抢跑”何时休?
        暑假已经过去,5岁半的上海小朋友陈衡(化名)还没上完补习班的课。“基本上一星期都没有休息时间。”他郁闷地表示。他母亲则在旁边搭腔:“周六下午不是给你空出来了吗?”
        家长对早教机构趋之若鹜,呈现越来越早的趋势。专家表示,家长“拔高”,机构“助澜”,使得假期教育愈演愈烈。相互交织之下,学什么、学得怎样似乎变得并不重要,只要孩子一直在“学”的路上,家长就可以花钱买个“心安”。 
        4-6岁孩子
        超七成参加培训班
  近日,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家长普遍重视早期教育,57.1%的受访者表示为孩子报了早教课程。其中,0至3岁孩子中39.9%已开始上课,4至6岁中73.5%已参加培训班。59.3%至少报了2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0至3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语、奥数等学科类课程,这意味着不少学龄前儿童已早早承担起“学业压力”。
  上海一位公办小学老师说:“一年级班家访,30多个孩子,真正零基础的只有四五个,个别孩子识字量达到两三千,有的还能背九九乘法表,一问都是在幼小衔接班里学的。”
        焦虑的家长
        和推波助澜的机构
  针对现下“早教班”狂热的现象,不少家长都表示,学费贵但又不得不学,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在抢跑”。三个月前,李女士还坚持自己的孩子应该零基础入学,自从建了班级微信群,她再也无法淡定。“群里这个家长说今天儿子上了什么课,那个说今天女儿做了几道题,我们家孩子还大字不识几个,越看越着急。”无奈之下,李女士也报了幼小衔接课程,“希望可以提前储备一些知识,让孩子日后学习更有信心。”
  对于幼升小,准备期也不断提前。黄女士为女儿“抢”到了一家沪上热门培训机构的课程,她听说不少孩子在这里学习后顺利考进了知名民办小学。“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给家长自己买个心安,排解的也是家长的焦虑。”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表示,家长“拔高”需求旺盛一方面源自攀比心,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就形成恐慌,千方百计抢先出发;另一方面也出于对教学改革的误读,认为学校不集中教拼音了、教学进度快等,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心理,放大焦虑,使学前拼音学习班红火起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当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依据,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升学竞争,让家长在无形压力中不得不掏钱费心找各种补课班,增加孩子进好学校的机会。
        早教应回归家庭
        家长更需“慢慢来”
  日前,上海正在整顿教育培训市场,502家“无证无照”教培机构逐步关停。但现实是,违规早教机构关停容易,家长的“拔高”需求却难以关住。有的家长在培训机构建议下,转战在线教学;有的家长干脆网上找名师,送孩子上门进行一对一学习。
  专家认为,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同时,还需转变家长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尊重成长规律、拥有自主空间的环境下成长。
  上海市学前教育专家郭宗莉认为,孩子经过幼儿园学习,已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一场“翻山越岭”。“一方面,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集中表现在择校焦虑;另一方面,又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影响了孩子独立性、责任意识的形成,人为增加了幼小衔接的坡度。”同时,她还强调“教”不是让孩子“抢学”,如果一定要在入学前教孩子什么,应该是自理能力、学习及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
   (新华社  吴振东 周琳)
当前:A3(2017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