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家访
任伟峰
于我而言,家访是个温暖的记忆。过去在我们农村,家长教孩子普遍是简单粗暴的,在一些地方,老师是村里人能接触到的少数“喝过墨水的”人,在家长的眼中,老师就是孩子未来的缔造者,只要老师一开口,家长就会特别上心,生怕错过哪怕一句话。所以,每次老师家访,家长都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极尽所能地“好好表现”。
记得读书时,有次我给几个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把赵子龙说成了“cuo”子龙,教我语文的肖老师听了不解,但也没有急着纠正我,而是告诉我下学后要去我们家一趟。
我放学早早回到家,说一会儿老师要来,父亲得知很是惊讶,又有些不安,好像他自己做错了事似的,不过他也弄不清原因,何况老师也快来了,他只得一边等待,一遍拾掇着屋里屋外,希望能给初次到访的老师留下个好印象。
父亲赶我去做作业,母亲则忙着烧汤煮饭。就在这时,村里突然停了电,父亲有点焦急,眼看着天色暗下来,很是不放心,父亲为我点起了煤油灯,就打着手电筒去接老师。没走出多远,父亲就接到了迎面赶来的肖老师,两人一同回到了我们家。
就着煤油灯温暖昏黄的光线,肖老师同父亲聊起了家常。父亲告诉肖老师,我特别爱看课外书,装书的小木箱里,已经攒了厚厚一摞《故事会》《郑渊洁童话》等,还有本《山海经》,四处搜罗来的旧作文书也有好些本。肖老师愉快地听着,说也想看看我的小书箱。于是父亲掌着煤油灯,带着肖老师来到偏房,参观我的“读书小世界”。肖老师笑着说起我在学校讲故事时的“小失误”,父亲便要我给老师解释解释,我有些难为情地地告诉老师,自己看书时不认识这个“赵”字,便问母亲,母亲正在织布,可能打了岔,以为我问她手里拿的是什么,就用我们当地话答了一声“梭子”,我误以为这就是这个字的读音。听了我的解释,肖老师有点意外,转而又表扬起我来,夸我勤学好问,是个好苗子,告诉父亲要好好培养我,将来上大学,肯定不会错的。听了肖老师的话,父亲笑着,眼中亮亮的。
母亲招呼肖老师和我们一同吃饭,吃着聊着,煤油灯的火苗不太旺了,父亲拿来根铁丝挑了挑,火苗“噌”地一下蹿起好高,我从肖老师那里第一次听到了“灯花”这个词汇,心中不由感叹,原来还有“灯花”这么美丽的词,而知识又是多么的美好!
那次家访,让我受益匪浅,我第一次特别深刻地领悟到祖国的语言是如此丰富多彩而优美。我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那些美好的词汇来记录下我美丽的家乡,以及我身边那些美丽的人和事。不得不说,这次煤油灯下的家访,正是我能够接触到文学、爱上写作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