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天价“遗产”
邹清华(江西)
       入夜,渐感冬来了,寒意来袭。
       一向坚持每日一读,今天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篇《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的美文。在文中娓娓道来的,有双亲带着鱼尾纹的幸福笑容,有儿女呼唤父母的生活小品,也有子孙满堂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一行行美妙动人的文字、一帧帧温馨和谐的画面,像一股幸福的暖流缓缓地传递着,轻轻地抚摸着深藏在我心底的那抹痛。
       自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母亲年轻的生命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怕见“母亲”这两个字眼。这些年来,我从未忘却过母亲,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全部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间。是夜,诵读了文中的母爱,勾起了我的怀念,于是母亲又熟悉地走进了我的梦乡。夜半醒来,思绪纷飞……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年仅九岁的母亲早早地便失去了她的父亲。母亲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弟妹四人,然而那时家里穷得连一个木箱子都没有,外婆仅有的一条棉裤,在那年的冬天,也被改成了三个孩子的小棉裤。
       母亲家一贫如洗,成了村里最苦的人家。
       外公去世后,母亲便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开始到大队参加集体劳动。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在如今的年代可能还需要父母接送上下学,可那时的母亲却要每天坚持出工出勤,她小小的身体单薄、弱小,而她的意志坚定、顽强。苦日子一天天地熬了过来,母亲在12岁那年已经可以挑起100多斤的谷子,割稻子、插秧也都是能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挣的工分也稳定了,成了家里的固定主劳力,外婆家的日子也没有先前那么苦了。
       母亲勤劳顾家、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点,得到了村里乡亲的认可,大家都说:“哪家娶到春英,都是福气!”然而,母亲嫁给了父亲后,那些年却是吃尽了苦头。
       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又连生了4个女儿,因此受到了有着重男轻女思想的奶奶的怠慢。但母亲自强做人,凭着一颗热情、真诚的心,受到家人亲友、邻里乡亲的敬重。在我们懂事以后,母亲还常常催我们去奶奶家探望,她告诉我们,亲人亲人,就是要越走越亲……
       这些道理,如今我也会常念叨给我的孩子们听。
       虽然家境不宽绰,但母亲仍然常年坚持做好事,无论哪家人有困难找到她,母亲总会热心帮忙,甚至知道谁家有困难时她还会主动上门去帮。用她的话来说:“帮人,就是积德”。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位 “五保户”老奶奶无人照顾,母亲便经常带着我去帮她家打水、做家务,被母亲长期照顾的老奶奶深受感动,甚至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嫁妆要送给母亲作为报答。母亲婉拒了她的心意:“我帮您,不是图您老人家的东西,您快收起来,要不然,我都不敢来了。”
       母亲一生行善积德,她虽不识字,却深知不少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她常常这样教育我们:“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人不怕累死,就怕懒死,只要勤快,走到哪儿都不会饿死……”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善良勤劳的优良传统。母亲的一生虽然短暂而辛劳,但她却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我们、教育我们,为我们留下了天价的“遗产”。
       这份“遗产”,叫做坚强,它助我走出困境,战胜挫折;
       这份“遗产”,叫做执着,它助我追求梦想,赢取辉煌;
       这份“遗产”,叫做宽容,它助我忘记疼痛,直面人生。
       正是拥有了这份特殊的“遗产”,我才得以时刻提醒自己宽厚待人,勤奋不怠,勇敢前行。
当前:B3(2017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