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城乡一体化 促进文明大提升
——广东省中山市文明创建路径的独特探索

小记者向“感动中山年度人物”“接住哥”李显文要签名 文波  摄

文明创建助推建设天蓝水清更加幸福和美畅顺的中山   夏升权  摄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慈善万人行30周年活动一瞥 赵学民  摄

       广东省中山市作为不设县(区)的地级市,近年来积极把握体制优势,立足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全面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工作上水平,让全体市民共建、共管、共享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推动文明创建工作由主城区向镇村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文明格局。
       立足于城乡环境一体化,促进文明创建全域覆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配套,建设通江达海、山城相依、田园相守的现代化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9平方米。村村建有卫生站,全部镇区成为国家或省级卫生镇。出台多项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努力消除群众“心肺之患”,连续多年在全省各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中位居前列。成功创建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开展“四看”环境综合整治。以整治脏乱差为重要突破口,促进文明创建从主城区向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延伸。按照市委、市政府“一看路,二看树,三看房顶,四看柱”的城市环境治理整体要求,围绕“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目标,坚决整治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四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阶段行动中,全市共清理卫生死角近1万处,清理“牛皮癣”约94万张,整改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破损2300余处,查处占道经营5600余宗,拆除户外违章广告牌2670余处,拆除影响市容布幅广告5千余条,取缔违章摊点近5千个,使城市环境和管理秩序大为好转,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推进秀美村庄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市镇两级投入7.4亿元推进秀美村庄建设,实施项目2300余个,推动农村地区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建设。开展全民绿化行动,坚持树木也是树人的理念,5年累计投入51.3亿元,建成大尖山森林公园等25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完成和提升道路绿化1100多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06%,实行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使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宜游。成功创建广东名村12个、生态示范村247个,秀美村庄创建实现全覆盖。
       立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促进文明素养全面提升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坚持用文化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立足“孙中山”这个联系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品牌,近年来投入100多亿元建设博爱文化、民俗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城市文化实力大大提升,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广东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农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全市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平均面积超90平方米,是省标准的4.5倍。全市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所有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标准,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连续10年举办“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创建“亲亲家园”儿童友好示范社区91个,招募“爱心父母”志愿者结对帮扶3500多名困境儿童,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市”。
       率先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文明城市不仅要具备以环境为标志的“外在美”,而且要拥有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内涵的“内在美”,创建工作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从2011年起,创新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启于学、育于家、立于业、践于行、固于制”。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历年累计328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30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以“道德力量托举中国梦”为主题,每年开展巡讲巡演30余场次。制定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十杰市民、百佳外来工等评选表彰办法,探索异地务工人员通过参与修身积分入学入户,有效发挥了激励示范作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市志愿者联合会并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目前下属志愿者协会28个、各类志愿者队伍3600多支、志愿者24万余人,年人均提供服务25小时以上。深入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涌现出亲子义工、慈善爱心店等特色品牌。特别是“慈善万人行”活动连续举办30届,每年有超过100万市民捐款捐物,共筹集善款超过10亿元,一大批困难人员受到帮助。全市5万多名党员和公务员志愿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行窗口部门“党员不午休志愿服务”等。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平台,设立全市志愿服务中心,成功开发基于互联网及手机终端的“志愿中山”信息平台,平均每天通过平台发布及开展志愿服务超过100场次。
       立足于城乡管理一体化,促进文明成果全民共享
       健全城乡居民管理机制。为促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市财政七成投入公共服务,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社会保险、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55∶1。率先探索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学入户,1.86万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中山,5.28万名流动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读公办中小学。率先在村(社区)建立“特别委员”制度,选聘603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担任村“两委”的特别委员,为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民共享的最大福利。近年来,中山以推进社会包容性发展、提升全民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安、全民创业、全民禁毒、全民公益等十多项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初步形成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和常参与的治理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平安细胞”“基层创安”活动,共创建“零发案”小区、村居、学校、工厂等1.7万个。创建全国首个“无医闹城市”,治理“医闹”的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与省的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中山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是全省唯一3次夺得“长安杯”的地级市。
       完善城乡文明创建机制。把文明城市、文明镇街创建纳入市、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对各部门、各镇区开展创建工作情况实行月度测评、季度点评和年度考评制度,并与经济增长一并通报,有效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在媒体设立不文明现象“曝光台”,组建志愿服务性质的市民巡查队,倡导市民以“随手拍”等方式,发现和举报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积极培育“文明细胞”,修改完善了文明镇区、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标准、实施办法和长效管理措施,增强基层单位创建活动的生机活力。目前全市有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文明单位8个、省文明村镇16个、省文明单位36个,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供稿)

当前:B4(2017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